
米仓巷内的“包公井”。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富有人文特色的包公井
据记载,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为了方便百姓用水、防治病疫而主持凿井,曾在三联巷和米仓巷等地开凿了七口水井,后人称为“包公井”。
新中国成立后,肇庆的考古学者根据史料记载的 方位,在 米仓巷3号大院内发现了这口宋 代的古井——包公井。据记载,此井是宋康定年间开凿,呈圆筒形,外径0.67米,内径0.44米,井壁用青石砌成并设脚窝。如今它位于一间空屋内,包公井的井台已多次抬高修建,最表面的井台使用的仍是红砖,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包公井虽多年未用,但井沿至水面约 0.94米,井水仍然常年充沛、清冽。
20世纪80年代中期,米仓巷3号大院的住户无人再到古井打水。街坊就专门请人在古井旁安装铁门,使包公井一直保存到如今。
该古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记录历史名人善政,是最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井,对研究端州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米仓巷“包公井”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江日报记者 袁丽娟 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