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千年米仓巷 包公遗迹多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走进藏匿在喧嚣闹市之中的古城墙南侧,一条数百米长的米仓巷,犹如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包公井、丰济仓(粮仓)、清末古民居、百年自梳女斋堂…… 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物,彰显着这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米仓巷内存留的包公遗迹,对肇庆的影响十分深远。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米仓巷内存留的包公遗迹,对肇庆的影响十分深远。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宋代包拯主持修建的丰济仓(粮仓)。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宋代包拯主持修建的丰济仓(粮仓)。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走进藏匿在喧嚣闹市之中的古城墙南侧,一条数百米长的米仓巷,犹如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包公井、丰济仓(粮仓)、清末古民居、百年自梳女斋堂…… 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物,彰显着这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

米仓巷起源于包拯修建的丰济仓

据史料记载,米仓巷的起源与包拯当时在此地修建丰济粮仓有关。宋朝康定元年(1040),包拯到端州任知州。他在任职期间,组织民众筑起土城墙。

包拯率端州民众兴修水利,取水打井,并修建州衙、星岩书院等,还在距离州衙几百米的高地上,组织人力修建丰济仓(粮仓),积储粮食备荒备战,慢慢地附近形成了一条街巷,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它称之米仓巷。

南宋祥兴年间(1278—1279年),丰济仓和高要县署、县学宫毁于战火。元代初年,当时的官府在丰济仓原址修建广济仓。明宣德十年(1435年),广济仓恢复丰济仓名。

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粮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从此留下“米仓巷”的巷名。

米仓巷3号大院附近,就是丰济仓的遗址,当年的粮仓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的住宅区。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