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通讯员 黎芷玲
看不见的水文数据,正通过景区里“会说话”的石碑、渡口旁“有刻度”的水尺等,悄然守护着肇庆的江河安澜。近日,肇庆水文分局通过三项“微实事”,将专业水文服务融入景区防汛与乡村防灾一线,让水知识成为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景区里的特殊哨兵
“设备以前是标准工业造型,现在特意定制成仿古样式。”水文分局工程师指着星湖边的监测站介绍。为兼顾精度与景观,他们与景区管理局反复勘测,最终让设备既稳定运行又不破坏湖光山色。新增的实时水情屏已成为游客打卡点,汛期更化身防汛“智慧眼”。
崖壁上的百年水痕
石室岩碑亭顶上,1844年知府杨霈刻下的“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仍清晰可见。去年底,肇庆水文部门在此增设三块解说碑,系统展示1833年、1844年、1915年三次大洪水史料。正在参观的陈女士惊叹:“原来这行字记录着当年洪水淹到亭顶的痕迹,现在看更觉震撼。”
渡口边的生命刻度
封开县大玉口镇渡口,新装的水尺旁围满村民。“水位涨到第三格就要准备转移。”水文技术人员举着示意图讲解。2025年以来,贺江沿岸3个乡镇已设立11处便民水尺,全部位于渡口、村委等关键位置。当地村干部表示:“以前看水靠经验,现在有精准刻度,心里踏实多了。”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成为防汛减灾的关键支点。肇庆水文分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从群众需求出发,让水文服务更贴近生活。站在古人与今人共同标记的水痕前,仿佛听见跨越时空的警示与守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