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近年来,高要区教育系统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等,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高要特色的科学教育发展新路,为培育创新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学生操作无人机足球。记者 潘粤华 摄
去年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0项,70余人次获省级奖项,200余人次获市级奖项。今年上半年,在第4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由4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的高要代表队荣获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2项及专项奖2项;在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中,高要区14支参赛队伍表现突出,一举夺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交流展示奖1项。
课堂课程“双轮驱动”
机器人教室里,学生们编写程序,让模型车自动完成社区垃圾清运模拟任务;操场上,无人机社团成员操控设备巡查“虚拟农田”,将科学知识生活场景相结合;智能实验室里,七巧板创意制作、力学原理探究等互动课程,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可感可学……在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里,每到课后服务时间,科技感十足的兴趣课程班里,同学们三五成群,在动手操作和发散思维的碰撞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得益于体系化的课程规划,星科校区的“科学教育”早已名声在外。办学以来,该校共获得科学教育类集体荣誉21项,师生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400余人次,2024年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示范校”,在2025年第二十六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中,高要二中集团共获得9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
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科技课程成熟的体系建设,正是高要区各中小学以“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探索课堂教学创新路径,开拓科技教育新局面的具体实践。
“现在高要的娃们学科技,路子越来越宽啦!”高要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聂海军说,区内中小学的科技课不再千篇一律,各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如高要区第二中学就搭起了小初高衔接的科技课程阶梯,让学生跟着年龄增长一步步深入学。
为了让课程更对味,老师们也在“充电升级”。“我们聚焦教师专业成长,通过系统化培训与深度研修,全方位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同步推进课程资源科学配置,精准规划课程时间与空间布局,为课程高效实施筑牢根基。”聂海军说。
院校联手打造科教范本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生命体,二氧化碳就是它的呼吸节拍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平安,为高要二中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碳中和”前沿科技的讲座。彭院士以《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这一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使同学们对该项技术的全流程、主要类型以及安全风险管控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这场“科学盛宴”的开展,正是高要区通过构建“院校地方双向赋能”协同机制,以“双百行动”为抓手,充分整合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资源,汇聚多方智慧力量,又一为高要科学教育注入强劲动能的实证。
据了解,在第25个全国科技周期间,高要区成功举办肇庆市高要区“双百行动”科技周活动,精心策划实施拔尖人才培养、科学教师培训、校园科普行动、科普专题活动、研学实践、科技文化融合六大板块特色活动。高要区19所中小学的3000余名师生热情参与,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互动式创新实践,助力师生真切感受科学魅力。
聂海军认为,有了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加持”,各村镇、城区学校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前沿科技,原本“高大上”的知识变得接地气,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越来越高。
少科院培养拔尖人才
近年来,高要区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教育集团相继成立少年科学院,为培育学生科技梦想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高要一中少年科学院拥有学员700余名,通过设立“名学生工作室”“名教授工作室”和“名家长工作室”,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生合力斩获佳绩,包括国家级萌芽赛道奖项1项,省市级科技类奖项14项。
其中,作为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高要二中少年科学院下设7个科技社团(含机器人、无人机等),拥有科技指导教师30余人,学员300余人。师生竞赛成绩斐然,共获省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11项。其中,在2025年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荣获创客项目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如今,高要区已构建起“学校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成立少年科学院、建设创客教育空间等举措,持续深化科技教育改革。
科技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人才兴。聂海军表示,高要区教育系统将持续以构建全域科创生态系统为核心;结合课程化渗透,让创新思维“有根”、师资赋能,让创新实践“有导”、平台化支撑,让创新成果“有台”为三大支柱,高标准推动高要科技教育继续走深走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