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见证封开解放 闪耀不朽荣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封开县的红色遗址中,位于渔涝镇上扶村的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见证了封川特派队从几十人的力量发展壮大到三百多人,指挥了著名的三战渔涝、三礼伏击战、解放封川开建县城等著名战役,以及设立贺江流动税站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从这里酝酿和发出。

位于渔涝镇的“三战渔涝”雕塑。

位于渔涝镇的“三战渔涝”雕塑。

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

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

在封开县的红色遗址中,位于渔涝镇上扶村的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见证了封川特派队从几十人的力量发展壮大到三百多人,指挥了著名的三战渔涝、三礼伏击战、解放封川开建县城等著名战役,以及设立贺江流动税站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从这里酝酿和发出。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创建连片游击根据地

1948年11月,广东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辖下的三个团中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组建封川特派队,任命黄江为队长,前往封川县(后与开建县合并为封开县)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的封川县由于蒋介石反动集团盘踞了20余年,群众基础十分薄弱。”封开县渔涝镇社工站社工、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展览馆讲解员龙川告诉记者,自封川、开建两县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失败后,革命的火种在这里保存下来的不多,因此特派队在这里开展工作十分艰难。

“特派队初建时只有20多人,力量还不如一个排,但特派队员发挥我军团结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优良传统,才逐渐打开了局面。”龙川告诉记者,到了1949年上半年,特派队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人,武器装备方面拥有机枪一挺、长短枪4 0多支,所到之处受到贫苦群众欢迎。

封川、开建两县虽然不是国民党在岭南地区统治的核心区域,但位于两广接壤之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驻扎有国民党的正规军一个团,加上当地的反动地主和土匪武装猖獗,特派队要想在这里扎下根来,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

于是,特派队首先进入了七星山区,创立了七星、黄岗游击根据地,目标是向封川、开建方向发展。特派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群众,侦察敌情,吸收新战士,扩大队伍,筹集供给等。稳固七星、黄岗游击根据地之后,特派队逐步向外围的平原地带发展,西边向渔涝、河儿口,西南进入杏花,先后在三礼、斑石、香车、罗源、上扶等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讲解当前中国的形势,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援。

“当时的德庆县境内驻有一支共产党的军队,直接指挥着封川特派队,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绥贺支队。要打通与德庆的通道,与德庆的游击区连成一片,实施由山区向平原推进的目标,首先要控制黑石顶、黄岗一带的山区。”龙川指着一幅《封开县解放战争时期武装斗争作战图》告诉记者,黑石顶一带当时受土匪杨祝娣控制,而他又是一名与国民党有矛盾、对群众有同情心的土匪。

“早在1945年抗战时期就有党员干部与杨祝娣接触,动员和鼓励他加入抗战队伍,虽然未成功,但已经在杨祝娣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影响了他对革命和时局的认知。”龙川说,1949年2月,杨祝娣主动向绥贺支队要求参与改编、加入革命队伍。

之后,杨祝娣的队伍改编为“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并委任他为队长,激动不已的杨祝娣改名为杨炳昌。

从此,“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在封川特派队的领导下,转战贺江两岸的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地参加了解放封川、开建县城的每一场战斗,为封开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战渔涝捷报频传

“在收编了杨祝娣部队的人马后,特派队的人员壮大到了80人左右,枪支弹药充足,在当地已经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据建国后曾任开建县县长的林今灵回忆,渔涝是当时封川县中部的重镇,四面环山,中部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并且水陆交通畅通,战略地位重要。

龙川告诉记者,封川特派队只有攻占了渔涝,才能控制贺江,进而控制封川、开建两县,进一步打开封开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在游击战争期间,特派队虽然经常转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位于渔涝镇上扶村的埇吕自然村是封川特派队的指挥部驻地。

林今灵曾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一战渔涝时叶向荣政委和陈胜司令员主持制定了作战方案,并提前派出侦察人员对渔涝周边的地形进行详细侦察,弄清了敌人据点的分布及兵力部署、武器配备以及进攻撤退路线等。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1949年3月3日晚上,叶向荣、陈胜率领主力中队、封川特派队、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及德庆区队共200多名指战员由黄岗出发,到达罗源后再沿河沟运动至渔涝,4个突击组分别向敌人盘踞的警察所、当铺、经济楼和乡公所发起攻击。

整个战斗持续了仅1个小时就宣告结束,我军取得了一战渔涝的全胜。

攻克渔涝后,为了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我军又主动撤出渔涝。

国民党封川县县长李嗣芬闻讯后惊恐万分,害怕特派队接下来进攻杏花圩(现在的封开县杏花镇)。

“当时的杏花圩有一个国民党的粮仓,存放着数百担公粮,这些粮食都是李嗣芬从周边的百姓家强征的。”龙川告诉记者,李嗣芬偷偷把这些粮食装船,打算从水路运送到封川县城。

被我军的侦察人员侦察得知这消息后,绥贺支队立即下令封川特派队和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联合截击敌人的运粮船队。

1949年4月4日晚,封川特派队和封川人民抗暴自卫队兵分两路直插渔涝驻军,当晚截回粮船5艘,粮食100多担,这些粮食一半分给了当地贫苦的农民,一半用作军粮。

4月7日,封川特派队乘胜进军攻打河儿口圩(现在的河儿口镇),捣毁了国民党文德东乡公所办事处,国民党军四散而逃。

“二战渔涝也取得了大 胜,我军的影响力大增,活动范围也扩展到了贺江两岸,群众拍手称赞。”林今灵在回忆录中写道。

国民党不甘心失败,李嗣芬拉拢了封川县洪门三合会头目,请来了国民党广东省第十二专区水陆警备指挥所保安第一总队队长陈耀,打着“反共忠义救国军”的旗号,于1949年7月下旬,200余人从江口向渔涝游击区进犯。

当晚,封川特派队队长黄江,政委何涛作了战斗总动员后,紧急开赴战场。顿时,渔涝圩枪声大作,敌人自乱阵脚,惊慌失措,当晚就溜回了江口。

根据林今灵的回忆录记载,当年的8月上旬,国民党广东省十二专区专员公署保安第二队总队长莫汉又率领200多人,从都城进犯渔涝,在上扶、埇吕等村与我军对峙了3天。我军战术灵活,莫汉深恐被歼灭,加上担心被我军偷袭都城掀了老巢,只能灰溜溜地再度撤回都城。

至此,我军取得了三战渔涝的全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