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砌筑墙体、吊送材料、搭建厂房……深秋初冬时节,怀集县岗坪镇地灵村一处工地上,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忙碌作业。去年,岗坪镇在此整合约7000平方米土地,打造岗坪镇切粉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切粉标准化生产车间、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中心,集中展示切粉文化和制作工艺,形成切粉产业聚集发展模式。

怀集黎氏食品有限公司的烘干房里,工人在查看岗坪切粉的烘干情况。 记者 潘粤华 摄
岗坪切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至今,产业面临销售渠道狭窄、品类单一、周边县区类似产品竞争、部分生产商意识保守等“瓶颈”,产业发展急需“破冰”。上述基地建设项目的背后,正是当地推动岗坪切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求新谋变”。
企业求变 改技术推新品
每当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岗坪镇地灵村、红星村、维安村等村的空地上、田头边,总会架起一个个竹栅,晾晒切粉皮以及切丝后的切粉。这是当地极具饮食文化底蕴的标志性风景。
地灵村地黎寨是岗坪切粉的发源地,全村有切粉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共11家。全镇现有大型切粉厂4家,切粉作坊16家。2024年,全镇切粉年产量1.5万吨以上,产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
产业稳步发展,隐忧也在悄然发生,存在加工工业化程度低、“小散乱”、品类单一等问题。在当今消费场景和热点迭出的新形势下,岗坪切粉产业打破发展掣肘,已变得十分迫切。
“今年6月,企业推出新产品——紫米切粉。”在怀集黎氏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负责人黎定华向记者展示新品,“我们将云南紫米和怀集稻米按一定比例调配,磨成米浆后制成切粉,既保留了岗坪切粉的传统味道,又添了新风味。新品推出后,市场反响不错。”
这是岗坪切粉生产商家的创新与求变。黎定华和合作伙伴从事切粉行业多年,2023年成立黎氏食品公司,目前公司日产切粉2500斤,年产值约300万元。近年来,黎定华敏锐察觉到产业的发展局限,并一直思考如何破局。
引入从浸润到烘干全自动生产线,打破“靠天晾晒”的局限;研发新品,丰富切粉品类。黎定华作出了尝试,但认为远远不够。“岗坪切粉的生产企业还没建立起自主的网上销售渠道,走向全国市场的路子要加快。”为此,他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打造网销平台,平台引流成功后将交由公司自主运营,迈出网销第一步。
更多的新品研发也在进行中。“我们将研发春砂仁切粉,还计划改变传统切粉的食用模式,参照自热火锅做法,将岗坪切粉配上调料包和自热包,制成‘自热切粉’,满足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面对行业发展前景,黎定华踌躇满志。
全链条打造 契合县域发展大局
生产商家根据行业需求发力创新,岗坪镇党委政府则以强烈的责任感、迫切感主动作为,将岗坪切粉产业发展全面融入怀集县“百千万工程”实施任务和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建设规划,为岗坪切粉谋定一条“原料稳供、加工集聚、品牌增值”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原料端的变革率先破冰。依托佛山驻镇帮镇扶村力量,岗坪镇以“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怀集县禾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规模化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水稻基地与切粉生产企业建立定向产销合作关系,形成“水稻种植一加工制作一市场销售”的紧密链条。
产业集群化得到升级。成立岗坪切粉行业协会,制定并施行行业生产标准;建设岗坪镇切粉产业示范基地,采用“龙头企业+村+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并与红星村、沙腾村、睦渊村等3个新引进的切粉项目联动起来。
对切粉产业示范基地,岗坪镇寄予厚望。“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促进切粉生产商家抱团发展,并带动更多企业加入,扩大产业产能和市场份额,推动传统切粉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跃升。”岗坪镇党委书记莫丽樱告诉记者,基地预计明年3月投产。按照基地发展规划,未来3年,推动岗坪镇切粉产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新增2家切粉生产规上企业。
品牌建设是产业增值的关键。莫丽樱介绍,岗坪镇将岗坪切粉融入“怀集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借助电商直播、农博会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广,推动岗坪切粉产品进超市、入商圈,持续提升岗坪切粉品牌知名度、附加值,加快打造省级切粉专业镇。“我们要让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切粉,更是怀集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底蕴。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莫丽樱说,岗坪镇结合文旅活动广泛进行品牌展示和推广,如在骑行活动中设置切粉补给点,连续两年举办切粉节,开展切粉烹饪比赛等,推动切粉展示、体验、消费相融合。
岗坪镇还邀请专家为切粉产业“把脉问诊”,向从业者授课;所申报的岗坪镇切粉产业人才链接建设项目入选西江产业人才项目,打造切粉产业人才产业链,形成“技术工匠+管理人才+研发专家”三级梯队,为产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政企协同 “致富粉”赋能县域发展
“怀集县委、县政府立足建设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打造‘岭南蔬菜之乡’产业示范带。岗坪切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需要扛起县域特色农业突围的重任,让这碗千年传承的切粉,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赋能县域经济的‘致富粉’。”莫丽樱的话语里透着坚定。这份坚定,除了有党委政府的信心外,还有岗坪镇切粉生产企业、家庭作坊从业者一心谋发展的决心。
2007年,地灵村村民黎学模返乡创业,成立明艳切粉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灵村切粉制作工艺比较落后,工作效率和产能比较低。”这么多年来,黎学模见证着岗坪切粉的发展变迁,看到从业者不断改良工艺和流程的努力。像他自己,十几年来投入10多万元,自主设计和改进水蒸锅、打浆机、蒸机、切粉机等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工艺更绿色环保。
“像蒸机,以前是在下方烧煤炭,现在用水蒸锅来产生蒸气,卫生、无污染。产能从原来的每小时生产300斤切粉提升至现在的800斤,燃料成本也减少了三分之一。”黎学模说,大家一起摸索、反复试验改良,共同推动岗坪切粉从手工制作进入半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时代,生产效率提升了6至7倍,一家生产作坊的产量由最初日产两三百斤提升到如今日产约2000斤。
黎学模说:“现在镇里打造切粉生产示范基地,希望这能作为一个岗坪切粉的重要展示窗口,打造行业标杆,以龙头企业带动更多村民、企业从事岗坪切粉生产。大家解放思想,团结一心,推进岗坪切粉走向全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