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良好生态环境诞生了人与自然美妙故事 我和野生动物有段邂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杨永新

群山叠翠间,中华穿山甲种群稳定栖息;村落田野上,白鹇、黄猄等野生动物频频现身;清澈水域中,鱼虾嬉戏、鹭鸟翩飞。近年来,肇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严打非法捕猎,强化宣传引导,让山林植被更丰茂、生态环境更优越。从村民主动守护鸟蛋,到市民用镜头记录生物多样性,再到救护中心见证“捕猎减少、救助增多”的转变,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正在肇庆大地徐徐铺展。

山村焕生机 生灵常相伴

冬日的怀集县洽水镇石莹村,群山环抱,鹰击长空,泉水潺潺。半山腰,野生的柿子、山梨、万寿果等随处可见。“这个季节,最常见的是马骝仔(猴子),它们经常成群结队过来,采摘树上的野果。”石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远斌高兴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石莹村一带的山林保护得好,非法砍伐基本杜绝了,植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吸引越来越多的蛙类、白鹇、山鸡、果子狸、野猪等野生动物。在村子附近的山上,劳作的村民与野生动物碰面成了常态。村子周边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在村民的呵护下,得以繁衍生息。

平时,镇村干部也加强了宣传,不断提高村民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要是见到有人非法狩猎或砍伐,我们都会制止或报警。”受访村民说。

去年9月下旬,位于鼎湖和高要交会的烂柯山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新闻惊动了全国,在林区十余万亩的面积中,发现穿山甲洞穴过百个,并拍到穿山甲觅食的影像,成了“国宝”们的乐园。背靠烂柯山的鼎湖区沙浦镇苏二村,村民感慨的不仅是发现了穿山甲,还有其他野生动物也时常出现在村民眼中。

“曾经消失30多年的黄猄,近年来也出现在山里。”年近60岁的苏二村委会主任黎伟佳向记者介绍,今年春季,他到山里劳作时,远远就听到了黄猄的求偶声,声音响彻山林,许久未停,“这个声音太熟悉了,30多年前,经常见到它们,后来几乎绝迹了,这两年又出现在山上,而且数量不少。”

有受访村民提到,数量增长最多的是鹭鸟。傍晚时分,成群的鹭鸟翱翔在村子上空,或结队在鱼塘边觅食,鱼塘主见惯不怪,也不打扰它们,构成一幅人鸟共处的和谐画卷。

“当时七八只白鹇就在那里嬉戏、觅食,我和它们的距离最近时不足20米,长长的白色尾巴,十分漂亮。”提到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的邂逅,高要区小湘镇小汉塘村村民周启全说话来了劲。

小汉塘村处于北岭山脉,每年三四月份,村民上山开桂(剥桂皮)或管理果园,遇到野生动物并不奇怪。“近年见到比较多的是白鹇,少则三四只,多则七八只,拖家带口的。可能知道自己是保护动物,见到陌生人也不怕。”周启全笑着说。

镜头留倩影 生态入画来

对于肇庆生态环境的良好变化,市民王辉或许更有发言权。“我从小就对大自然感兴趣,并从2006年开始,用数码相机对花鸟鱼虫进行自然观察和记录,也是肇庆最早进行自然观察活动的业余爱好者之一,留下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王辉说。

通过近二十年的观察,肇庆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在王辉的相机里生动流淌。“以端州区及周边为例,星湖各种鹭鸟、鸬鹚等成百上千,周边的波海公园、牌坊公园也成了南迁鸟类或停留或途经的优良栖息地。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所拍摄鸟的种类,每年都有增加。”

“在羚山涌,昔日乌黑的臭水,如今变得清澈,吸引来鲢鱼、红眼鳟、鲮鱼等觅食嬉戏,这就是环境变好的例证之一。”王辉说,近年来,他和影友在北岭山见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版纳鱼螈,邂逅了罕见的白头蝰蛇,在羚山近距离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相遇等,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画卷,正在肇庆越铺越开。

卞文博是一名大三学生,他从大一开始就背着相机行走肇庆的山山水水,已记录了肇庆两百多种蝴蝶,不少还是新发现品种,白鹇、豹猫等也成为他相机里的常客,“肇庆环境好,给野生动物提供了舒服的栖息环境,人和动物互不打扰,相处得很和谐。”

救护见实效 全民护共生

记者从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获悉,近年来该中心接收的野生动物呈现鲜明的“一少一多”变化。“‘一少’是指执法部门送来的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苏柳献介绍,以往执法部门常态化开展市场、食馆专项检查,以及打击非法捕猎、运输野生动物专项行动,收缴的野生动物数量较多。“如今收缴量减少,并非执法力度减弱,而是非法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这是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直接体现。”

与执法收缴量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民主动救助的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多。苏柳献表示,“‘一多’特指市民主动送来或通过报警求助处理的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这些野生动物多为误闯居民家中、受伤受困或市民野外捡获的个体,其中不乏东方白鹳、海南鳽、豹猫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苏柳献提到,不久前发生的一起救助案例令人暖心:一位市民在野外发现一窝白鹇蛋,连续多日观察后未发现亲鸟返回孵化,担心蛋体受冻或遭遇意外,随即主动报警求助。目前,这窝白鹇蛋已被送至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专业人工孵化技术进行培育,期待能成功孵化出幼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