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宁县南街街道 的周其鉴故居。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走进坐落于广宁县南街街道新楼村的周其鉴故居,看到故居的青砖黛瓦模样依旧,仿佛踏入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了当年周其鉴推动西江地区农民运动的铮铮赤子心……
每年,周其鉴故居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他们透过这小小的房屋,了解往昔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故事。
求学期间接触新思潮成为中共早期党员
1918年,25岁的周其鉴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纺织科读书。周其鉴的外孙、广宁红军学校教师杨杰之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周其鉴的成绩可以到法国留学,但因为受到名额的限制,错失了机会。即使如此,周其鉴毫不气馁,还告诉家里人:“即使在中国读书,照样可以学到外国人的先进技术。”
求学期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周其鉴怀着一股追求真理的热情,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并与同校的阮啸仙、刘尔崧、张善铭等商讨时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周其鉴组织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抵制日货,投入反帝爱国洪流。并和阮啸仙、刘尔崧等一起联络广州各中学、高等院校,成立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团结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当时,周其鉴还被推选担任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成为当时广东学生运动的一位重要的领导人。
正因为周其鉴积极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春,周其鉴由冯菊坡介绍,参加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
1922年秋,周其鉴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他的五哥周其淞正在广州图谋扩大其织布厂的经营,要求他去掌管厂务,但周其鉴放弃个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投身于工人革命运动实践。他以记者的身份,深入到农村和工厂采访,向报社投稿,积极宣传马列主义。随后,周其鉴还担任了广东省油业工会秘书,积极联络和指导工人群众的斗争活动。
奔赴家乡广宁 投身农民运动
1924年初,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后,周其鉴被委任为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取得了公开搞农民运动的合法身份。4月上旬,中共广东区委,团粤区委指示周其鉴以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一支由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油业工会会员、工人组成的共30多人的队伍,奔赴广宁开展农民运动。
他们采取墟期演讲,逐乡宣传和挨家入户等办法,号召农民团结起来,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斗争。很快便在江屯、潭布、拆石、螺岗、荷木咀等地建立起农会组织。这是广宁县最早成立的5个乡农会,入会农户达3000多户。
由于当时的广宁反动县长李济源百般阻挠,至农会于不合法地位,严重影响着农会的进一步发展。周其鉴便向中央农民部和中共广东区委要求委派有丰富农民运动经验的彭湃到广宁指导农民运动。随后,广宁农会筹备处在周其鉴的领导下,开展了“驱李”运动。6月4日,李济源被撤职。期间,广宁农民运动在彭湃的指导下成效显著。至6月18日,加入者6万多人,成立了8个乡农会,广宁农民运动得到迅猛发展。
8月11至13日,周其鉴召集陈伯忠、罗国杰、王世禄、谭鸿机等在带洞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前段时间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着重制订了推进全县农民运动的策略和步骤。会后,广宁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席卷全县,大批区乡农会陆续建立。到10月上旬,广宁县共建立了19个区农会,57个乡农会,为组建县农会,推动该县农民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