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铺出绚丽富路子
种植沙漠玫瑰让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 西江日报记者 王永强 摄
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强扶贫资金造血功能、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成功打造了68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6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及怀集县华辰玫瑰、爱农蔬菜、牛世界、广宁县番薯干、湘下村千亩百花茶油、德庆县莫村镇四季茶花等一批亮点扶贫项目。
在广宁县江屯镇坑口村的沙漠玫瑰种植基地里,8个大棚共种植了近10万株花苗,贫困户张庭振正为大棚里栽种不久的花苗除草,一盆盆玫瑰苗长势旺盛喜人。这个基地是由中山市三乡镇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基地占地面积20亩,由中山市三乡镇的高级农艺师谈近强常驻基地为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
看到基地里的沙漠玫瑰在广州、深圳、中山等珠三角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里供不应求,不少贫困户也动起了自建大棚种植的心思,但又担心搞砸了会再次返贫。中山市三乡镇驻坑口村第一书记何嘉敏则积极鼓励他们将想法变为现实。在基地产业扶贫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如今已有不少贫困户自行种植沙漠玫瑰。
自2016年5月开始,市农业农村局挂钩帮扶德庆县莫村镇古楼、平岗、双楼、富源、光明、曙光及前锋村,7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513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户83户323人)。由于村区位较差、产业薄弱、贫困户病残障人员多,发展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形势十分严峻。
经过深入调研考察,该局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委托德庆县莫村镇康盈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德庆莫村镇大农茶花种植场发展四季茶花种植项目。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营机制,通过“购苗参与”“委托代育”“回收成品”“发放分红”等多种合作模式,分阶段持续做大做强四季茶花产业,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逐步建立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立镇村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和基地310多个,推进到户产业扶贫项目9.8万个,带动1.52万贫困户发展生产,有劳动能力有参与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带动率、111个省定贫困村产业覆盖率均达到100%。同时,发展“入股投资+保底分红”长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健全贫困户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产归属和分红管理机制,推动发展光伏发电、入股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等长效扶贫项目。全市累计建设发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8800个,年收益率普遍在8%以上,有效带动5.8万名贫困人口参与投资分红。
中山帮扶把脱贫写在肇庆大地上
德庆县凤村镇的匝村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下辖9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605户27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146人。2016年中山市公安局帮扶组进驻后,匝村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和“八有标准”,成为一个有项目、有资金、有产业、能发展的脱贫村。
村民梁伯亮全家有10口人,是村里公认的困难户。梁伯亮贫穷不仅仅是缺资金、少项目,更重要的是他懒,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下田做工。中山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晓刚了解到梁伯亮的情况后,通过多次上门做工作,开展“扶志教育讲堂”等,终于使他认识到“家庭的重担和男人的责任”。
2017年梁伯亮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率先在全村贫困户中种植了7亩节瓜,当年增收5万多元,其妻子也被安置到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家庭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之后,梁伯亮又主动承包村里的20亩农田发展农业种植项目,不仅在全村率先脱贫,还帮助其他贫困户掌握种植技术,成了一名榜样和典型。
像陈晓刚一样来自中山市的扶贫干部遍布我市的广宁、怀集、封开、德庆等4个县共50个镇93条省定贫困村。他们承担着全市47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853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目前已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基本医疗与子女教育保障全覆盖,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八有”目标,脱贫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目前中山市共有14个镇区、12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对口帮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派出3个驻县工作组、93个驻村工作队,291名优秀干部驻县、驻村,每个村平均达到3人以上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4年多来,中山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6亿元(其中2020年新增财政投入资金4650万元)。另外,筹集社会帮扶捐款捐物2416万元;财政帮扶资金以及社会捐助资金落实在支持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助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扶贫协作架起“帮扶”桥梁
“咣!”随着一声锣响,来自各个茶场的十多名茶农双手如蜻蜓点水般飞速采摘着一片片早春绿茶,这些采摘下来的绿茶经过手工炒干后,一上市就将为当地的茶农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举办的一场精彩的茶王争霸赛,类似这样的活动该县每年都会举办。发展茶产业成为昭平县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
说到昭平茶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与它相隔300多公里的鼎湖区,因为正是在鼎湖区的大力帮扶下,昭平茶产业才逐年做大做强,并成为昭平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和昭平县一样,我市与广西贺州、桂林两市四县结对开展扶贫协作后,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分别与资源县、昭平县、龙胜县、富川县架起结对帮扶桥梁。2017年9月至今,我市分别进驻四县的扶贫协作驻县工作组,以“输血”与“造血”并举、“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的扶贫理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动181个扶贫协作项目实施。
我市坚决落实扶贫协作要求,按照“优先于自身来安排扶贫协作”的要求,把对口帮扶广西桂林、贺州的扶贫协作视为分内事、自家事,安排最优资源(由我市经济最好的中心区4个县市区来承担结对帮扶任务)、最强干部(由结对县市区年轻副处实职干部担任各驻县工作组组长)来落实帮扶工作。
我市先后出台了13份关于扶贫协作的政策性文件。在省统一拨付县均4000万元财政资金到广西的“规定动作”基础上,我市各结对区(市)还在财政支出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自筹财政扶贫协作资金3819.28万元,并动员社会各界向扶贫协作地区捐款及捐物折款3347.53万元,选派222人次专业技术人才到扶贫协作县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技术支援。
开展扶贫协作以来,我市已累计投入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4.75亿元,实施完成296个帮扶项目。通过精准扎实的帮扶,我市对口的4个贫困县累计实现205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实现4.16万户15.9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帮扶伊始的29.84%下降到2019年底的0.6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