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小雪过后,肇庆的最低温度一度跌破10℃。11月的一个清晨,高要区莲塘镇波西村口的虾塘还笼罩在夜色中,一支拉膜队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虾塘上空,一层钢丝网早已架设好,一卷百米长的塑料薄膜静静躺在塘边。

在高要区莲塘镇波西村,罗氏沼虾虾塘需“披上”膜布过冬。师傅正走在塘面的钢丝上,双手托举薄膜向前拽铺设大棚。记者 林琳 摄
“嗨!一二三走起!”随着队长一声吆喝,两三位熟练工人跃上钢丝,脚踩单根钢丝,双手高举,拉着薄膜向对面走去。他们不时在钢丝上上下弹动,让空气进入膜下,使薄膜如海浪般流动起来。
拉膜工作,是一项精密的团体协作。30人左右的团队,需要在短短一个上午完成约二十亩虾塘的搭棚工作。
在当天的作业现场,记者看到,覆盖一口塘的工序需要多人配合。三四个精壮小伙走在塘面正上方的钢丝上,双手托举薄膜向前拽。
妇女和年纪稍长的工人分布在两侧,跟着节奏一边拉膜,一边用双手用力抖动薄膜。
“哪一边拉多了,工人就会隔空喊话,通过更大力度的抖动调整位置。”队长梁大哥向记者介绍。不到五分钟,巨大的薄膜就稳稳当当地覆盖了两亩虾塘,来不及飞走的蜻蜓被薄膜困住,扑棱着翅膀。
拉膜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00后”梁姓小哥告诉记者诀窍:“脚板正中间要踩在钢丝上。”他平时跑外卖,高峰时在三个平台接单,灵活的工作让他可以抽时间参与拉膜的工作增加收入,拉膜的活已做了两三年。
工人们完成铺膜后,还要在膜上拉钢丝,用细铁丝绑扎固定。
此时,工人必须一脚站在单根钢丝上,一脚踩在两层钢丝的交叉处,才能开展作业。他们用起手上的绕线工具得心应手,一秒完成一处绕线。
一位手持木棍的大姐负责松放和收紧绕线器,线圈上的钢线长达四五公里。她要用木棍刹住绕线器,必须眼明手快,随时观察情况。她还透露,薄膜是用缝纫机缝在一起的,村里的女性亲戚都会过来帮忙。
梁大哥告诉记者,这些钢线已经使用了十几年,每年过完冬,就回收浸油保养,循环利用。
梁大哥是个“膜二代”,家里还有30亩虾塘。他告诉记者,以前拉膜队去到广东开平、恩平、广州,以及海南、广西等地,近几年高要本地虾塘面积也越来越多,因此外出较少。
“村里人都羡慕我们干的是技术活,能挣钱,但实际上挣的也是辛苦钱。”作为队长,他现在最大的烦恼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障队员们的收入。
拉膜队中,像梁大哥这样的多面手不少。另一位姓梁的师傅,1985年出生,抖音号叫“霸道梁总”,自己也养虾,白天兼职拉膜,晚上回自己的虾塘喂虾。他笑着说,虽然靠罗氏沼虾挣到了钱,但还没解决“个人问题”,“我的虾塘还缺一位女主人”,他打趣道。
据了解,以前只有莲塘镇坎头村的人会拉膜,现在高要已有几十支类似的队伍。这一变化反映了高要罗氏沼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
高要作为“中国罗氏沼虾之乡”,有13万亩养殖面积、超5.2万吨年产量、超50亿元年产值,在县级养殖规模与产量排名中稳居全国第一。
这得益于“茜草+温棚”生产技术的普及,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养殖户就开始为罗氏虾搭建越冬棚,一直到来年的清明前后才拆下来。
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宜水温在23℃至33℃之间,过冷过热都不适宜。虾棚的保温效果与虾塘的产量有着密切关系,不盖棚只能产一造虾,而盖了棚能产两造或者一造半的虾,显著提高经济收益。
在如今的高要,越冬虾棚不仅保护着虾苗安全过冬,也守护着养殖户的生计。
工人们日复一日地走在钢丝上,用汗水和技艺,为高要的罗氏沼虾产业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正午时分,工作队完成了波西村的任务。他们收拾工具,准备赶往下一个作业点。阳光下,连片的虾塘覆盖着崭新的薄膜,宛如一片白色海洋,在微风中轻轻波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