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肉桂“寻宝”,从“表”至“里”——肇庆“土特产”发展思路之变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陈洁 李考考 王绮彤

11月7日,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梅州柚子林,和乡亲们亲切交流。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期间也考察了另一款“土特产”茂名荔枝。乡村特色产业是总书记不变的牵挂,他曾经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高要区一家肉桂加工厂工人正在码放收购来的桂皮。     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摄

高要区一家肉桂加工厂工人正在码放收购来的桂皮。记者 李考考 摄

11月的岭南秋色正浓,桂农们动作娴熟地采摘桂枝与桂叶,送到工厂蒸馏成浓郁辛香的桂油。肉桂是广东又一款著名“土特产”,其中,肇庆肉桂的种植面积位居全省首位,出口量及出口额占全省九成以上。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肇庆对肉桂及相关产业的认识从“表”至“里”,不断探索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与车间,与企业家、行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了解肇庆“土特产”发展思路之变。

“4公斤桂皮不如一小盒药”

“小小一盒,比好几斤桂皮都值钱”,肇庆一家桂皮加工厂的负责人递给记者一盒海外肠胃药,重62克,海外零售价约48元人民币。而作为首要成分的肇庆桂皮,今年秋天的收购价格不足12元/公斤。

为什么土生土长的肇庆肉桂,在原产地只能论斤卖,在国外却能按克卖?

这得从本地肉桂产业的实际说起。

“肉桂全身都是宝”,这是肇庆桂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往,在国际市场上,以肇庆肉桂为代表的西江肉桂享有极高的声誉。一个个满载“肇庆特产”的集装箱像流水一样被送往海外。桂农形容,开好的桂皮“隔天就能变钱”。

这样简单的日子过了几十年。但近年来,初级加工的肉桂产品备受市场冲击。相比高位,肇庆桂皮的收购价格已跌超40%。即便如此,前来收购的客商还是不太多。不仅是桂农,加工厂也直言“没钱赚”。

看着海外客商低价收购肉桂,再摇身一变成五花八门的高价货物“往回卖”,肇庆企业家如梦初醒:只管“种了收,收了卖”的模式,仅能换来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自己对肉桂价值的理解,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各加工厂尝试着复制海外的深加工产品,但一不知道市场需求,二不具备技术条件,只能止步于“小打小闹”。

为“寻宝”绘“地图”

“不能再等了!”高要华新香料公司总经理邹志平首先坐不住了。华新是我国最大的桂油加工与出口企业,桂油出口额约占全国2/3。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桂油入库流水表”,表格上记录的分析数据项每年都在延长,意味着海外对于肉桂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

为了理清发展思路,肇庆邀请专家前来“把脉”。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教授、肉桂专家吴克刚指出,产业化绝非简单的“铺摊子”,如果说肉桂产业开发是“寻宝”,那么成分分析就是“地图”,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搞清楚肇庆肉桂“哪里好”,才能明确“将来做什么”。

海外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来自这种明确性,通过分析肉桂的成分和药理开发出肉桂肠胃药,看起来一无是处的桂皮残渣也被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出多酚用于治疗糖尿病。

作为中国肉桂最重要的产地,肇庆不能落后!

为了琢磨透肉桂,肇庆建设了育苗基地。科研人员走访了两广多地,采集了46种不同的肉桂苗进行培育,追踪分析“哪个品种生长快”“哪个品种出油多”“哪个品种更适合肇庆水土”等。

由肇庆市科技局牵头,肇庆积极开展肉桂物质基础研究,精准掌握肇庆肉桂的成分优势,为肉桂建立“指纹”档案。

“肇庆要做好‘因地制宜’文章,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吴克刚表示。

因地制宜,场内开花场内香

事实上,“因地制宜”也是肇庆政企深思的题目。

邹志平的另一个身份是肇庆市人大代表,通过分析本地情况,他找到了解题的钥匙——现代科学证明,肉桂所具有的肉桂醛等成分具有杀菌抗菌的作用,而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肉桂可以作为“纯天然抗生素”,让本地绿色农产品“好上加好”。

通过市人大会议,邹志平提出“肉桂+”的建议,高要区率先响应——当地不仅拥有70万亩肉桂林,还有高要罗氏沼虾、活道大米等土特产,产量高,品牌强,彼此若可“手牵手”实现多赢!

在高要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养殖大户纷纷加入实践。罗氏沼虾吃上了添加“纯天然抗生素”的饲料,虾塘边遍植肉桂树,两者共栖共生,罗氏沼虾不仅病害明显减少,而且养殖周期还缩短了1/6。

“一开始我也很忐忑”,虾农陈伟铭表示。他拥有300亩虾塘,试验后的头次打捞,他看到幼虾通体透亮,活蹦乱跳,心里瞬间有了底,“品质绝对顶呱呱”。

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升级”后的罗氏沼虾,在肉质结构、风味氨基酸等多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普通罗氏沼虾。

高要区再接再厉,结合肉桂和高要特色农产品,打造了“高桂”区域品牌,并推出高桂虾、高桂米、高桂鸭等“高桂”系列产品。

今年秋天,肇庆面向全国发布肉桂区域公用品牌标识,推出以肉桂等南药为特色的“南药一桌菜”,以肉桂为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肇庆将加快建设肉桂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推动肉桂活性成分提取、功能性产品开发等。

始终把农民福祉放在心上

肉桂产业链中,第一环是农民,最辛苦的也是农民。据统计,肇庆约有8.7万名桂农,种桂、收桂、到桂厂打零工是大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记者驱车前往高要区和德庆县的肉桂主产区,目之所及,山多地少是普遍情况,产业基础薄弱。

为了改善桂农的生产、生活条件,肇庆统筹资源,大力补齐发展的短板。

在德庆,县委、县政府积极延伸产业链,产地之一的高良镇建起了桂油厂。从前烂在地里的桂叶成了“宝贝”,周边桂农一车接一车地往厂里送货,“干桂叶每百斤的价格从20多元升至60多元,一年能增收1万元。”在桂油厂前,前来卖桂叶的农户陈金文趁着卸货的工夫告诉记者。

在高要,从前桂山上只有不足半米宽的“牛脊路”,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每年春天开桂皮时,桂农只能靠肩挑背驮采收肉桂。2023年,高要区回应民情民声,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建起了355公里的“桂山路”。桂农驾着三轮车轻松上山下山,运输成本的下降,亩产利润从原来的1008元跃升至2680元。

不仅生产条件改善了,桂农的生活也丰富起来。通过乡村振兴,镇上建起了文化广场,村头的荒地变成了小公园。

记者在高要区平水村采访时,桂农忙不迭地介绍各处新地标,“这是高桂泉,泉水珍贵,我们只用来煮茶”“这是高桂亭,开桂累了可以在里面休息”,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为进一步助力肉桂产业发展,高要区禄步、小湘、水南、乐城和河台五个镇的人大主席和部分驻站人大代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人大代表还送二维码下村,村民只要“扫一扫”,可以随时随地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

今年夏天,村民发现肉桂树上的白斑明显增多,紧急通过“扫一扫”告诉人大代表。后者很快就找来了专家现场“看诊”,告诉桂农是天气变化所致,让大家放宽心。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连日以来,肇庆各级领导深入高要、德庆等地调研,禄步镇人大主席曾志锋满怀期待,“希望产业链有了,岗位有了,年轻人都能回乡发展”。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