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崔晓
法治如何成为激活社会治理的一池活水?近年来,肇庆市法学会打造的“法治+”系列融合品牌,通过跨领域协作与基层创新,让法治力量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种创新实践首先体现在服务模式的跨界融合上。“法治+文旅”的探索让人眼前一亮,肇庆中立法律服务社与旅行社协会、民宿协会携手,将民法典宣传融入南国书香节等文化活动,通过法治谜题闯关等互动形式,让法律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
与此同时,“法治+心理”双融模式展现出法治服务的温度。肇庆市法学会通过组织律师、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开展“三师同堂四进”活动,将专业法律服务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既解决法律问题,又关注心理健康。这种创新做法在校园和企业中引发积极反响,彰显法治建设的人文关怀。
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肇庆市法学会与高校合作建立法治实践基地,推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鼎湖区法学会通过“高校智力下沉、基层实践反哺”模式,不仅为基层输送专业法律人才,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
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地一特色”创新。四会市实现法学专家三级全覆盖,让专业法律服务在田间地头扎根;高要区法学专家全程参与企业纠纷调解,成功化解重大劳资纠纷;怀集县创新“部门领导+法学专家”双轨模式,攻克多年积案……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法治建设既要遵循统一原则,又要体现地方特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在特定群体服务方面,“法治+预未”工作展现出精准施策的特点。肇庆市法学会通过设立法学研究基地、组建专家库等“四个一”机制,深度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广宁县开展“关爱笋芽”等项目,组织专家挂点学校进行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法治防线,体现了法治建设的未来导向。德庆县打造了全省首个“长安书屋”法治宣传阵地,以“法治+研学”方式助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综观肇庆的创新实践,“法治+”系列融合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资源整合。从端州区“工作站+功能区+联络点”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到肇庆高新区“以法兴企”文化沙龙的精准服务,再到封开县“法治+生态”护航贺江流域生态保护,肇庆的创新实践体现了法治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赋能转变的趋势,将法治元素融入各行各业,让法治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