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蒙莹莹 邓如杰
从怀集县城出发,驱车60多公里到达两广交界,一片“绿色宝藏”便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只见林海浩瀚、万木葱茏。这里是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肺、珍稀动植物的天堂。

怀集三岳自然保护区。通讯员 怀宣 摄
近年来,怀集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传承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扎实做好造绿、护绿、用绿三篇文章,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荒山造林 铸就绿色丰碑
怀集县是“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发源地。1974年,怀集县委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造林绿化大行动,并先后发起两轮岳山造林大会战。造林人怀着“誓把荒山变林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窝棚、自搭炉灶,吃住在山头,大规模植树造林。
岳山造林大会战累计组织2.5万名干部群众上山,用时143天,完成高标准造林3.5万亩,创造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孕育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岳山林场与相邻的温泉林场升格为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十多年来,保护区始终秉承“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的林业发展理念,一代接着一代干,从未停歇。
如今,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2.6%,总面积达10.84万亩,记录有高等植物1015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8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50多种。
绿色发展
生态与经济双赢
怀集县不仅守护好绿水青山,更在实践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在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脚下的怀集县蓝钟镇古城村,村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水果种植和岳山茶种植。2021年到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从6.2万元增长到10.6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怀集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做强特色现代农业,打造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目前,该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7.42万亩,蔬菜产业年产值达29.4亿元。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这一国家级平台优势,怀集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营销体系,带动农户增产增收。目前,集散基地交易博览中心日交易量稳定在1200吨以上,2024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林下经济方面,怀集持续做大做强油茶、茶秆竹、经济林果等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竹笋、茶叶、南药等特色种养业,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2.7亿元。
与此同时,怀集县还积极探索“林业+文旅”发展路径,打造“南粤红绿径”线路,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与绿色生态资源相融合,重现“岳山造林大会战”场景,吸引大量游客。
创新治理
共建共享绿美家园
怀集县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引导各方力量共建共享绿美成果。该县通过搭建智慧林业平台,建立“北斗+无人机”监测网络,林业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5%,并实现火险监测全覆盖,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管理。
同时,该县深化“互联网+”,通过“怀集味道”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2023年以来,该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5亿元。
此外,该县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乡亲等参与植树造林、生态保护,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一项项扎实的举措,让怀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新答卷:今年以来,完成林分优化面积2.85万亩,新增植树150万株以上,新造林抚育3.71万亩,森林抚育3.69万亩;全县镇村投入县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社会筹集资金共1700万元用于镇村绿化工作;各乡镇(街道)、村党组织开展植树活动600多场,完成乡村绿化植树超19万株;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林权+碳汇预期收益权+保险”融资模式,两年来累计发放涉林贷款1亿元;将公益林补偿标准提升至45元/亩,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登上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瞭望塔,凭栏眺望,云海弥漫,山峦叠翠。从岳山造林大会战的亲历者,再到岳山造林成果的守护者,一代又一代的怀集人接过历史的“绿色接力棒”,持续擦亮绿美生态底色,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努力让怀集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怀集的绿色力量和民生温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