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登高俯瞰,高要区河台镇大洞尾矿库仿佛披上深蓝色铠甲。数以万计的光伏板沿坡铺展,与周边绿植相映衬,构成一幅工业遗迹与自然生态融合再生的和谐画卷。

高要区河台镇大洞尾矿库建起肇庆首个尾矿库光伏项目。 记者 林琳 摄
这里曾是河台金矿的尾矿堆积地,闭库十余年后,建起肇庆首个尾矿库光伏项目,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把阳光变成“黄金”。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矿渣堆积、杂草比人高的荒地。”广东大唐国际肇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热电规划发展部高级主管周星宇说,在河台镇政府的推动下,大唐肇庆巧妙利用这片废弃土地,建起现代化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复合利用,更走出一条“光伏发电+生态修复”的绿色发展新路。
河台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唐河台光伏项目精准契合该镇盘活闲置矿区、推动土地复合利用的发展需求。“镇政府成立服务专班,全程跟进项目入库、用地审批等环节,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把蓝图变为现实,并非一帆风顺。尾矿库地形复杂、地基松软、排水防洪标准高,众多特殊难题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尾矿库上建设光伏项目。”周星宇坦言,面对特殊地质条件,项目团队量身定制技术方案,在边坡采用铆钉固定组件,在淤泥区布设漂浮式光伏方阵,在人员难至区域架设柔性支架。“通过综合施策,我们在有限土地上实现了装机最大化,为电站长期稳定运行打下基础。”
2023年10月,大唐河台光伏项目顺利建成并实现投产。
为提升电站效益,大唐肇庆实施智能运维模式。“我们广泛应用无人机智能巡检,精准识别热斑、遮挡等问题,大幅提升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唐肇庆发电部电气高级主管肖鑫介绍,通过优化站用变运行方式,项目有效降低厂用电率。一系列精益管理举措,让曾经的荒地产生实实在在的发电效益,助力项目提前65天完成年度发电任务。
安全环保始终是项目建设的基石。电站不仅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和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还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立体模式,实现防风固土、抑制扬尘等生态功能,为库区生态自然恢复创造了空间。
据初步测算,大唐河台光伏项目今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能超24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94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00吨,实现产值约800万元。这片曾经沉睡的土地,正被阳光唤醒,书写着“点渣成金、向绿而生”的崭新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