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烽火中,一笔拉长的签名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陈明红

硝烟弥漫的复原场景中,右侧数名战士持枪奋战,左侧一名战士蹲在沙包掩体后俯身疾书。灯光投影在这名战士身后的石墙上,“天已拂晓,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置,请指示。曹渊……”的字样徐徐显现,LED屏幕适时展现当时的战况,信也被鲜血染红。

这是“铁军星火耀山河——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中“血战武昌城”复原场景的一幕。日前,70岁的曹海潮站在复原场景前说:“这是我爷爷人生的最后一刻。”声音很轻,却在这片枪声回荡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一旁的资料显示,曹渊,1902年生,安徽寿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他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同年9月5日,在攻打武昌城时担任奋勇队队长,率部英勇冲锋,在攻城战斗中牺牲。

“在攻城的关键时刻,曹渊仍保持着非常冷静的头脑,在写完这份报告信落款签名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渊’字的最后一笔拉了几寸长,他24岁的生命就在此定格。”曹海潮介绍,曹渊牺牲后,这封信被转交到叶挺手中。叶挺非常悲痛,流下了热泪,称曹渊为“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在家庭的熏陶下,曹海潮沿着爷爷的道路继续前行。1970年,他参军入伍,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名工程兵。“那时生活虽苦,但我始终冲锋在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说。

时值叶挺独立团建团100周年,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吸引了众多革命后代前来参观。展厅中人来人往,不少参观者在此驻足,观看这生动的战争场景。曹海潮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革命后代得以团聚,更让铁军光荣传统继续传承。

“铁军光荣传统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人民的政党,我们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曹海潮坚定地说,“正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所以必定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事业必将代代相传、永续发展。”

那一笔拉长的签名,如一念不灭的精神,仍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