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明红
硝烟弥漫的复原场景中,右侧数名战士持枪奋战,左侧一名战士蹲在沙包掩体后俯身疾书。灯光投影在这名战士身后的石墙上,“天已拂晓,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置,请指示。曹渊……”的字样徐徐显现,LED屏幕适时展现当时的战况,信也被鲜血染红。
这是“铁军星火耀山河——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中“血战武昌城”复原场景的一幕。日前,70岁的曹海潮站在复原场景前说:“这是我爷爷人生的最后一刻。”声音很轻,却在这片枪声回荡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一旁的资料显示,曹渊,1902年生,安徽寿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他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同年9月5日,在攻打武昌城时担任奋勇队队长,率部英勇冲锋,在攻城战斗中牺牲。
“在攻城的关键时刻,曹渊仍保持着非常冷静的头脑,在写完这份报告信落款签名的时候,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渊’字的最后一笔拉了几寸长,他24岁的生命就在此定格。”曹海潮介绍,曹渊牺牲后,这封信被转交到叶挺手中。叶挺非常悲痛,流下了热泪,称曹渊为“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
在家庭的熏陶下,曹海潮沿着爷爷的道路继续前行。1970年,他参军入伍,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名工程兵。“那时生活虽苦,但我始终冲锋在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说。
时值叶挺独立团建团100周年,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吸引了众多革命后代前来参观。展厅中人来人往,不少参观者在此驻足,观看这生动的战争场景。曹海潮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革命后代得以团聚,更让铁军光荣传统继续传承。
“铁军光荣传统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人民的政党,我们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曹海潮坚定地说,“正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所以必定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事业必将代代相传、永续发展。”
那一笔拉长的签名,如一念不灭的精神,仍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