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10月30日,被誉为“羊城花冠”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在这座崭新的航站楼中,闪耀着独特的“肇庆元素”。
记者近日获悉,继2017年参与T2航站楼建设后,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华途仕建材实业有限公司再次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携手合作,为T3航站楼提供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铝板产品。这些铝板被广泛应用于机场檐口、室外吊顶、登机桥以及配套酒店、停车场等多个区域。
技术革新实现测量零偏差
在华途仕副总经理别松看来,与白云机场T3航站楼的合作,不仅是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认可,更是对其数字化建设能力的检验。
“传统测量需要拉尺测量、人工记录立体尺寸,然后再绘图。但T3航站楼项目我们大量采用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扫描,生成与现场一比一还原的模型。这种技术革新不仅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精准度‘质的飞跃’。”别松对记者说,这样的转变,源自公司引入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五年前,国家大力推广BIM技术,华途仕展现“小巨人”企业的远见,迅速响应号召,引入相关技术。“前前后后投入数百万元,”别松透露,“包括硬件设备、人员培训,特别是引进了行业最高等级的BIM技术人才。”
这些投入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华途仕建立了专门的BIM技术人才梯队,拥有不同等级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人才,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数字技术团队。而在T3航站楼的施工中,这支团队展现出价值,为工程顺利完成立下汗马功劳。
“现在我们的测量偏差基本为零,只剩下安装时的轻微偏差。产品的切割也采用激光技术,数据来源同样是模型,确保了全程数字化无缝对接。”别松对记者说,BIM技术应用在T3航站楼复杂的檐口部位显得尤为重要,“T3航站楼的檐口采用流线型设计,形状复杂多变,传统测量方法难以精准捕捉每一个细节,但通过数字化建模,测量起来就准确多了。”
品质攻坚保障施工零出错
面对T3航站楼六个合同平行施工的压力,华途仕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我们分车间生产不同的标段,必要时从湖北生产基地调配人员,确保密集供货期的产能。”别松告诉记者,这种灵活的生产调配机制,确保在供货高峰期满足工地需求,不耽误施工进度。
在质量把控方面,华途仕对白云机场这类重点项目实施特殊的品控流程。“我们的原则是零出错、全检、复检。”别松强调。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华途仕就进行了战略调整,从房地产项目转向工建项目和海外市场。“现在我们的方向是地铁、机场、政府工建项目,如学校、医院、总部大厦等。”别松表示,这一转型成效显著,尽管今年行业整体形势严峻,但华途仕产值仍能够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华途仕采取了稳健而积极的策略。企业不仅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设立了办事处,还在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地派驻了专业人员。通过参加广交会、法国巴黎展会、阿联酋迪拜展、沙特阿拉伯展等国际展会,华途仕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空间。目前,海外项目已占企业出货量的15%到20%,成为企业稳定的业务增长点。
营商环境助企业扬帆远航
采访中,别松多次提到肇庆高新区对企业的支持。“不得不说肇庆高新区有关部门非常给力,每个企业都有首席服务官,政策宣导、企业问题解决都很到位。”这种精准的服务对接,让企业能够更专注于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
他特别提到相关部门对企业新厂区建设的帮助:“拿地、建设、相关手续办理,只要合规的都加快办理。我们的新厂区从启动到投用,只花了一年时间。”别松认为,这样的审批效率,充分体现了肇庆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成效。在新厂区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提供全程指导,确保各项手续办理顺畅高效。
近日,肇庆高新区人才中心还带领吉林大学成果转化点的专家,前往华途仕洽谈技术合作,围绕铝板热电转换、表面涂层应用等前沿领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种精准的产学研对接,将帮助企业突破多个技术瓶颈。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华途仕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获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研发费用补助、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这些政策红利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华途仕已拥有12项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华途仕市场部经理张建宏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研发场地,增添研发设备,引进行业中高端人才,让产品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随着小鹏汽车、瑞庆时代等新能源高科技企业落户肇庆,华途仕正在积极寻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机会,拓展产品的应用边界。
白云机场T3航站楼项目像是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从“制造”到“智造”的路上,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肇庆“小巨人”企业正在以创新为笔,描绘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