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永新
带有食物残渣、鱼粪等杂质的鱼池尾水,通过特殊的净化后,水质变得清澈起来,流回鱼池循环使用……凭着这一新技术,不但节约了大量水资源,还为水池里的高端鱼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用水环境。这是记者近日在鼎湖区沙浦镇肇庆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春农业”)鱼苗繁育基地见到的一幕。

鱼池尾水经过水生植物降解后,水体变得清澈。
立春农业是一家专注淡水渔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种业企业,从事优质淡水鱼类良种推广、养殖技术示范等工作。该公司培育的澳洲银鲈以及西江名优鱼类,如倒刺鲃(青竹)、光倒刺鲃(军鱼)、赤眼鳟等的种苗技术,走在全市甚至省内同行前列。
“这些名贵鱼苗对水质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成活率骤降,甚至全军覆灭。”立春农业负责人梁涛告诉记者,该公司在创建阶段,按照传统方法育苗,但彼时,养殖用水成为其头疼的事情,“鱼池用水一般从灌溉水渠里抽取,养殖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需再次从水渠里抽水,如此重复,耗水量很大。遇到种养户用水高峰或干旱季节,基地的用水就非常被动。”
更令梁涛担心的是,由于公司所育鱼苗为高端名优鱼种,对水质和生活环境要求非常高,而水渠来水成分复杂,有鱼塘排放,有农田流入,对育苗构成一定风险。“即使有着丰富经验的育苗场,鱼苗成活率也仅30%左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公司不停摸索经验,付出不少汗水和代价。”梁涛说,通过多年努力,公司终于探索出“循环水养殖生态处理系统”技术。使用这套技术,鱼池尾水得以再利用,可节水90%以上。水质经过优化后,鱼苗的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升至60%,提高了1倍。
记者在该公司育苗基地见到,数十个鱼池摆放整齐。每个鱼池的直径达4.5米、高1.2米,养育超3万尾鱼苗,有的仅牙签大小,有的大如筷子头,鱼儿在清澈的水体中快乐畅游,活力十足。
据介绍,达到换水时间后,鱼池尾水会自动排出,进入集污池。经过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处理后,这些水被抽到氧锥管道,流入酵化池,通过生物降解的方式,将水里的鱼粪便和食物残渣进行分解,并消除有害物质。处理后的尾水,会流进下一级的净化池。
记者见到,净化池种有各种水生植物,如茜草、水通菜、番薯叶等。水体经过这些植物的再次降解,由原来的浑浊变得清澈见底。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水体流回鱼池,如此循环。
立春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是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方案》,践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生动实践。依托该模式,立春农业获授“肇庆市水产苗种技术创新试验工作站”“西江流域经济鱼类养殖技术服务示范基地”。目前,该公司已就“循环水养殖生态处理系统”技术,启动专利申请工作。
在肇庆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看来,立春农业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但节省了水资源,还提升了养殖用水质量,为推动我市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立春经验”。该模式有效实现了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与达标排放,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为行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给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