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陈焕星 钟敏怡
近日,广东省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高要区金渡镇铁岗社区举行。在琳琅满目的特色展品中,一批既有肉桂的清香、又有金绣的精致的文创展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欣赏。这些“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系列作品是如何打造出来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创作人员在桂皮上勾勒花朵。 记者 吴勇强 摄
走进位于高要区金渡镇的高要供销广府金绣产学研销基地,创作人员正在认真制作“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系列作品。在桂皮的天然纹理上,金线勾勒的牡丹、玫瑰、锦鲤等栩栩如生,让现场参观者赞叹不已。
高要区供销合作联社党组书记、主任冼志明介绍,作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肉桂之乡”“中国肉桂名县”,高要肉桂种植历史悠久。数据显示,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已达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2.5亿元,肉桂产品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长期以来,肉桂多以食用、药用原材料形式流通,附加值提升受限。
“为进一步擦亮肉桂品牌,打响高要肉桂名声,今年7月,我们公司着手运营高要供销广府金绣产学研销基地后,在高要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着力开展‘农产品+非遗’的创新探索,‘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文创作品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冼志明告诉记者,肉桂与广府金绣的融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让高要的物产与文化深度交融,既保留肉桂的天然特质,又彰显广府金绣的精湛技艺。
基于这一理念,该公司确立了“选材—设计—制作—品控”四大核心环节,确保每一件作品都兼具地域特色与艺术价值。在选材阶段,工作人员深入肉桂种植基地,筛选纹理细腻且无虫蛀的优质桂皮,经过清洗、晾晒等预处理工序,让桂皮质地稳定,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设计环节是融合的关键。“每一幅作品,都是我们根据桂皮的纹路设计出来的。”肇庆学院广府金绣项目负责人余一军说,在作品研发过程中,他们注重将高要元素深度融入纹样创作,以大众喜欢的牡丹、玫瑰、锦鲤等为灵感,设计了“大菊大利”“荷为桂”“鱼戏桃花”等作品,并用盛开的鲜花象征丰收喜悦。
“为实现凹凸不平的桂皮与金线的完美融合,团队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与研发,终于成功打造出首批样品。”余一军回忆,这批展品涵盖大件收藏版及各类中小型款式,一经亮相,便反响热烈、供不应求。据了解,至今,该团队已开发出上百种“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系列作品款式,其中近50项已提交著作权申请。
截至目前,高要供销广府金绣产学研销基地的“肉桂+广府金绣·百年大桂”作品销量已接近40万元,采购者以企业和外地游客为主。高要肉桂这张“老名片”,正以文化赋能的新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