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张冬烁
又是一年中秋节,肇庆中学新疆班暖意融融,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新疆学生感受到心在一起的喜悦。这份温暖,让学生们由衷感激坚守新疆班十八载的李斐老师。
过去十八年,每个中秋,李斐都会陪着学生,一同揉制冰皮月饼,编织藤编灯笼,制作缀满花草的蓝晒作品。大小节假日里,学生们的研学路上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十八载青春作伴,李斐与新疆班教师团队以岁月为笺,将师者初心与粤疆情谊细细织进时光的经纬,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在时光里愈发浓厚绵长。
从编教材到融生活
让民族团结教育落地生根
2007年,肇庆中学启动新疆班组建工作,不少老师主动请缨参与筹备,李斐便是其中一员。面对预科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习俗存在差异的挑战,新疆班教师团队达成共识: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够,得让学生先懂规则、融环境,才能真正心向一处。
秉持这一育人理念,新疆班教研组决定从教材革新入手。没有现成模板,李斐便带领教研组同事从零起步,耗时半年编写出《公民教育》校本手册。手册摒弃生硬的理论说教,将知识点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讲地域文化时,会把广东的喝早茶与新疆的围炉煮茶对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细节中理解差异、感受交融;谈公共卫生时,会结合新疆学生日常的庭院清扫习惯,让抽象的规范变得具体可感。
在日常沟通上,李斐与新疆班教师团队摸索出“慢半拍、接地气”的独特方法。她特意将上课语速放慢三分之一;结合新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指导学生,如研学时讲到农作物生长,就以新疆的棉花对比肇庆的水稻,让新疆学生对陌生的知识有了熟悉的参照。
生活融入层面,肇庆中学构建起全员参与的机制。春节期间,学校组织温暖家庭活动,李斐与新疆班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带新疆学生融入广东文化,逛花市、买年货,带学生回家一起包饺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肇庆中学还在新疆班推行“混合住宿、一起共餐”。“刚开始时,新疆学生和本地学生分别在不同的食堂用餐,现在大家不仅一起上课,还一起用餐,彼此分享美食,一起同住的宿舍更是充满欢声笑语。”李斐笑着回忆,有次查宿时,她看到新疆学生帮本地学生扎辫子,本地学生教新疆学生用粤语唱《真的爱你》,“民族团结的氛围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暖在一起。”
以关怀跨越距离
让学生在校如在家
“新疆学生离家一年,家长不在身边,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全体教职工都是他们的亲人。”这是肇庆中学新疆班教师团队的共同承诺。
新疆班2015届毕业生亚尔(化名)初到学校时,因母亲去世,成绩一落千丈,还常躲在宿舍偷偷抹泪。李斐察觉后,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每天陪他晨跑,课后帮他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用自己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教他放松。如今,亚尔回到新疆,成为一名铁道警察。每次李斐到新疆接送学生,亚尔都会找时间跟李斐见面谈心:“在肇庆的那些年,您让我知道,异乡也能有家的温暖。”
2023年深秋,新疆班的李同学参加篮球赛擦伤膝盖,伤口久久未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李斐赶到医院,反复与医生确认方案,与新疆班教师团队发起教工校友救助行动,寻找O型血小板,还连夜联系广州校友请教转院事项。家长抵穗时,李斐已备好标注清晰的就诊资料与住宿信息。如今,李同学康复返校,常常说“没有李老师,我可能走不出病房”。
2018年,肇庆中学组织开展新疆学生家访活动。李斐与同事们驱车8小时,穿越茫茫戈壁,才抵达学生艾丽家。然而,眼前的一幕却让李斐瞬间鼻酸:艾丽一家人住在低矮的黄泥房,墙壁斑驳,母亲行动不便。尽管家里只有两头羊,艾丽母亲执意宰了其中一头作招待,又从布包里捧出一袋饱满的红枣,塞给教师团队。李斐不禁红了眼眶:“家长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尊重,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价值。我更深刻意识到,要为学生扛起更多责任,不仅要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帮他们跨过地域的阻隔、化解异乡的不适,带着家人的期盼在求学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李斐的关怀更藏在无数细碎的日常里。学生档案本上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生日、饮食禁忌——谁不吃香菜、谁对芒果过敏,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下雨天,她的车里总会多备几把伞,伞柄上还缠着防滑的布带……“李老师的办公室,比我们的宿舍更像家。”学生们常这样说。李斐总是笑着回应:“你们在肇庆的家,就是老师最牵挂的地方。”
用脚步筑起连心桥
增进粤疆情谊
“办新疆班不只是培养学生,更是搭建粤疆两地沟通的桥梁。”李斐深知,民族团结教育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她与新疆班教师团队共同编辑的《飞翔》杂志,记录着新疆班学生的成长点滴——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从运动会上的拼搏到节日里的欢聚,一张张照片、一篇篇心得,通过杂志送到新疆学生家长手中,也让更多新疆群众了解到内地教育状况。
2017年至今,肇庆中学开展了5次“校园结情谊,万里走亲戚”品牌活动,李斐与同事们共同策划组织,让本地学生坐48小时火车,感受新疆班同学求学的不易;让他们走进新疆家庭,吃一碗手抓饭、听一段民间故事,了解新疆班同学的文化。参加活动之后,许多本地学生主动担任肇庆文化讲解员,给新疆班同学介绍端砚文化、鼎湖山生态;新疆学生则带着家乡的乐器、舞蹈和美食,分享给本地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
十八个春秋流转,李斐带过的学生遍布新疆各行各业,有的成为基层公务员,有的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还有的投身科研。每年中秋,她的手机都会被学生的祝福信息塞满。
月光年年相似,师者初心依旧。“十八年来,我只是做了一名老师该做的事,把知识教给学生,把温暖传给孩子,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进每个人心里。”李斐说,往后的日子里,她会继续坚守在教师岗位上,以不变的教育初心,继续在讲台上发光发热。
办好新疆班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近日,李斐被评为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她在新疆班十八载的实践与坚守,是肇庆市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新疆班的生动缩影。
长期以来,肇庆市始终将新疆班办学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抓手,通过指导和协助新疆班承办学校,构建起“学习帮扶、生活关怀、文化交融、就业指导”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在学习上,新疆班承办学校针对新疆学生学情特点,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在生活中,全面推行混班混宿模式,促进各族学生在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宿舍里同住、生活中同乐;在文化层面,常态化开展粤疆文化互鉴活动,让岭南非遗与新疆风情碰撞出交融的火花;在就业环节,联动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职业规划指导,真正实现培养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促进一方发展。
这份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精耕细作,收获了多方认可。近年来,国家民委、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人大调研组先后到肇庆调研,对肇庆民族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接下来,肇庆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疆班持续优化办学,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让粤疆情谊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深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