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新江一村乡村振兴成果汇报暨登科文武堂启幕仪式举办 旧祠堂变身研学基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杨丽娟

9月28日,新江一村乡村振兴成果汇报暨登科文武堂启幕仪式,在高要区南岸街道新江一村举行。随着该村的邓氏祠堂和闲置校舍被重新盘活,我市又多了可游、可玩、可学、可研的研学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据悉,新江一村依托邓氏宗祠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资源,将其升级打造为登科文武堂研学基地。这座宗祠前身为“昭武公祠”,因明代邓氏祖先邓斌曾任锦衣卫指挥使,获永乐帝朱棣御赐手书“昭武公祠”而得名。该祠堂采用三进式格局,饰以人物和花鸟灰塑,建筑保留完好。

经盘活后,登科文武堂研学基地设文化展示区、实践教学区、趣味拓展区等区域,通过图文场景、手作等形式,生动呈现地方文脉与家风传承。在里面,不仅可以了解邓氏历代风云人物,探寻高要灰塑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体验手工编织洋蓝和制作毛笔,并了解竹节人历史,上手体验竹节人耍武术的乐趣。

“第一次走进这座闲置的祠堂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破败,而是潜力。它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登科文武堂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副会长陈映辉告诉记者,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尊重历史的底色,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构件。在保留“筋骨”的同时,他们还为其注入现代研学教育的“气血”,融入多媒体设备、互动体验课程、非遗工作坊等,让古老的祠堂不仅能被观看,更能被倾听、触摸和体验。

“我们的目标是,让古祠堂从静态的景点,变成能与人们产生深度对话的‘活态课堂’。”陈映辉说,登科文武堂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教育”的拼接,而是深度挖掘高要“一府一砚”的文化底蕴,将科举文化的“文”与武术精神的“武”深度融合,开发出“着青衫、摹古卷、习武礼、悟家训”等沉浸式课程,让孩子们真正体验“知行合一”的真谛。

活动当天,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为登科文武堂授予“研学旅行实践共创基地”牌匾。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