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惠”融资 “慧”用能——肇庆高新区挖掘能源数据“富矿”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陈洁 通讯员 胡玉坤 冼芷卉

今年夏天,肇庆遭遇连续强降雨,肇庆高新区某企业的光伏发电量降至低位。该区的大数据平台快速计算储能系统中的可分配电量,并比较市场电价,确定售出绿电电量以换取收益。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支持,肇庆高新区企业正将能源消费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释放新的生产力。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肇庆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云账目”赋能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无人机飞越肇庆高新区上空,厂企楼顶鳞次栉比的光伏板如同一片蓝色的海洋。作为肇庆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肇庆高新区的现代产业集群正加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持续攀升。2023年底,肇庆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工业园区。

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是碳达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摸清家底,肇庆高新区基于自建的大数据平台,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将源端、荷端、储端的能源数据统一归集,实现了对区域能源数据的实时监控,搭建起区域能源消费的“云账目”。

在肇庆高新区数字运营中心,大屏幕闪动着发电功率、光伏消费、总用电负荷等各项数据,平台不断计算每个项目的实时能效水平。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一个个让人目眩的专业数字,但对于大数据工作者而言,这是一个蕴藏新质生产力的富矿。通过算法的赋能,他们可以从中挖掘出真金白银。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碳管理的数字化水平,目前肇庆高新区已搭建起气象预测系统、企业生产负荷预测系统等,并联动该区以及企业的数据,进行统筹管理,助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收益。

“这就像交通的导航,利用大数据提前判断哪里会堵车,企业交易和管理都会更精准。”肇庆高新区能源数字账户的服务提供方——广东华工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大勇对记者说。

碳排放数据增信

企业融资成本更低

今年二季度,福融新材料(肇庆)有限公司获得1亿元的授信额度。和其他授信相比,这笔贷款不仅额度大,而且利息低,还是一笔纯信用贷款。“如果按照过去的模式,根本不可能获得这么优惠的条件,‘碳账户’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福融新材料的财务负责人李有良对记者说。

李有良提到的“碳账户”,来自肇庆高新区兴旺数据有限公司的创新举措。这家国有的大数据企业通过统筹辖区主要用能企业的能源消费数据,建立起300多个“碳账户”,记录各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碳账户”接入金融机构的风险模型,与所属企业的社保、税收、营收、利润等数据进行关联计算,自动生成“碳账户”得分。根据得分高低,企业被划分为深绿、浅绿、黄色、红色等四个不同档次。其中,深绿档次代表企业碳排放强度低、经营状况好。金融机构把“碳账户”评级与企业贷款额度和利率相挂钩,使得拥有高积分的企业能够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由此,碳排放强度成为企业信用的重要一环。

在“碳账户”的支持下,肇庆高新区的绿色金融实现了明显的增长。工商银行肇庆高新区创新支行副行长刘杰表示,和传统风控手段相比,“碳账户”将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量化,并和其他指标联动,动态反映了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让银行的资源投放更为精确。如福融新材料正致力于建设绿色工厂,自建了近6兆瓦的光伏项目,让企业能耗明显下降。根据福融新材料的“碳账户”得分,该行授予其1亿元的信用额度。记者了解到,福融新材料将该笔贷款投入至高质量环保薄膜的新品开发,实现绿色资源的循环流动。

据统计,目前肇庆高新区金融机构已通过“碳账户”为园区194家企业提供61亿元融资额度,在额度增加的同时降低利率,每年为企业节省利息2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再根据“碳账户”打造出涵盖信贷、担保、贴现服务的系列产品矩阵,数字赋能金融服务供给,鼓励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双赢。

大数据解题

推动绿电高效配置

通过要素的重新配置,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2023年底至2025年8月,肇庆高新区投运的光伏从245兆瓦增至500兆瓦,储能从0增至50.2兆瓦时,绿电比例从6.5%增至约12%。由于各种原因,发电量和用电量不一定“严丝合缝”。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支持新能源项目把富余的绿电上网销售,“化零为整”增加绿电供应。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资源配置的问题,又促进了能源结构优化,推动碳达峰。

企业是绿电交易的重要参与主体,但面对瞬息变化的电力市场,有时却像“盲人摸象”:自己有多少余电可以出售?什么时候适合卖?什么时候适合储?

肇庆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经也面临这样的困惑。该公司是用电大户,投资建设的屋顶光伏项目于今年4月并网,截至9月中旬,已累计发电170多万千瓦时,绿电在其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至40%。“但每天的生产用电量和光伏发电量都是波动的,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余电可以销售。”该公司设备部主任姚伟良表示。

大数据和算法再一次为企业解题。广东华工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为大华农公司搭建了企业级的源荷网储一体化管理平台,配套建设了云边协同的分布式储能系统,通过统筹分析光伏、储能、负荷、电网电价等不同维度的数据,确定性价比最高的调控策略,保障整体收益最优,为企业提供参考。

王大勇表示,企业的用电负荷、光伏绿电“产量”、储能“库存”三个数据不确定性强,而且数据彼此孤立。但通过源荷网储的一体化项目,可以将三个数据“孤岛”打通成一盘账,再通过算法得出最佳结果,最快可以实现毫秒级响应,让企业实现智慧用能。“譬如电网价格较低,且光伏发出的电有盈余时,我们就优先将富裕的绿电存到储能单位,待价格上涨时使用;电网价格较高时,则优先使用储能存储的低成本电量,降低整体用能成本。”

姚伟良表示,预计今年,富余的绿电可为大华农公司带来4.8万元的额外收益。另外,通过大数据的计算结果,公司可以掌握用电成本及负荷波动的特点,挖掘生产负荷的调节能力,合理调整排班排产等生产用电行为,实现电费成本控制与能效提升。“数据指路,企业可以清楚怎么用电效益最高。”姚伟良说。

当前,全球绿色发展需求日益增长,数据化、绿色化、智能化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战略专家库专家程风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肇庆通过数据赋能、科技引领与制度创新,成功打通了从“碳数据”到“碳金融”、从“绿电使用”到“绿电配置”的全链条路径。肇庆这一实践不仅为本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探索能源配置方式的重塑和要素流动效率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样板。肇庆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值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