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技术助发展 用真心结友谊 肇庆地质人逐梦非洲创造辉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024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东省地质局肇庆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队员们远渡重洋,深入非洲几内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国开展地质勘查与技术合作。

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何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024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东省地质局肇庆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队员们远渡重洋,深入非洲几内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国开展地质勘查与技术合作。他们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非洲资源开发,用卓越的专业技术和真诚友善的合作精神,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谱写“中非共行动 逐梦现代化”的崭新篇章。近日,记者来到肇庆地质调查中心,倾听队员们在非洲的故事。

肇庆地质调查中心的队员与当地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单位供图

肇庆地质调查中心的队员与当地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单位供图

跨越山海地勘非洲

提到非洲,不少人会想到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但若真的生活在非洲,就需要克服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物资严重短缺、医疗水平低下、水电等基本生活条件缺乏等种种不便。

高级工程师练贺胜回忆,一些生活用品的采购往往只能一两个月一次,从项目部到采购点需要至少10个小时的颠簸车程。对大家来说,最“紧俏”的物资就是中国超市的过期方便面。他说:“用的水是井水,用的电靠的是我们项目自备的发电机。”

钻探是地质勘查的先行军,非洲矿区特殊的地质构造给钻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一矿区预查工作中,钻探组修路平机台遭遇困境,地表到处都是铁疙瘩,像一片“铁帽子”,推土机寸步难行,难以把路修通。汽车上不去,钻探设备、材料无法到达钻孔位置。

面对困难,钻探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张百东带领地质队员,靠着双腿蹚出一条小路,人拉肩扛,开辟出一条作业通道,把钻探设备、材料运送到位,迅速投入钻探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为赶在雨季前完成工作,地质队员们经常早上天还不亮就起床出发,到晚上天黑了才从山上下来,赶回营地继续整理资料,忙到夜里一两点,才到村里的水井打水洗漱休息。

“条件虽然不好,但能找到好矿、大矿,大家都会很开心,觉得完成了使命,很有成就感。”队员雷啟东说道。

在艰苦的作业环境和物资匮乏的生活中,一些偶然发生的片段,经常会成为一抹亮色,照亮着队员们枯燥烦闷的生活。

雨林中的野果是队员们难忘的味觉记忆。在一次野外作业中,高级工程师赵志强和队员们在山中艰难前进。饥渴交加之际,当地工人保罗找到的几颗野果“腰果梨”成了大家的救命粮——“果肉像吸满水的海绵,微酸带甜”。这个滋味,至今仍被队员们津津乐道。

在几内亚的一家便利铺,队员们买到一包“威化饼”。打开包装一看,原来是来自广东佛山的口香糖。来自遥远祖国的痕迹,让队员们的内心涌起阵阵温暖。

倾囊相授共盼美好明天

肇庆地质科技力量正深度融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助当地找矿、传授技术,就如“探哨”。若发现大型优质矿,引来投资开发,那将形成辐射效应,完善基建、创造就业,当地人的生活可随之改善。

在几内亚西北部某铝土矿矿区,赵志强与当地工人并肩开展地质填图。靠着临时学的法语单词、“散装英语”和翻译软件,赵志强教会了几内亚工人们看地质图、地质采样和铝土矿露头判断等技术。“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有更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赵志强说。

回到营地,赵志强立即整理野外数据,与国内专家云端研讨,研究成矿规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全部野外工作任务,包括地质测量、水工环测量、钻探施工等,报告经专家评审通过,提交铝土矿资源量达特大型。

转战坦桑尼亚金矿项目,地质队员们同样倾囊相授。该项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岩心编录和勘查验证。在矿区岩心库,练贺胜带着当地工人进行岩心编录,慢慢教会了他们岩心整理和基本的矿石辨别知识。“当地工人学习很认真,他们渴望掌握新技能。”练贺胜告诉记者,“这种知识的传递,其意义不亚于找矿本身。资源会枯竭,但技术能为他们铺就更长远的发展之路。”

坦桑尼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面临严峻挑战。在项目驻地,工人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一边整理岩心样本,一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了解中国孩子的教育情况。他们说:“开发矿产,发展教育,我们的孩子可以每天上学。”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在用汗水和信念浇筑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明天会更好。

平凡相处见真心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地质队员与当地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次采样工作中,练贺胜全神贯注地记录数据,丝毫没有察觉一条毒蛇正悄然逼近。危急时刻,当地工人克罗威一个箭步冲上前,手中登山杖疾如闪电,瞬间将毒蛇挑开。“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死与共。”练贺胜事后动情地说,“我们语言不通,但生命的守护不需要翻译。那份善意和勇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非洲的野外植被茂密。在一次野外踏勘时,地质队员刘曦文在灌木丛中被刺伤了脚,用随身应急包简单处理之后,大家继续赶路。途经一条小河时,当地工人吉马纳毫不犹豫地背起他蹚过河水。“他担心我的伤口感染,说什么也要背我过河。”刘曦文回忆道,“这份温暖,我将永生难忘。”

非洲山林的大树上有不少蜜蜂窝。有一次,赵志强站在树下,观察非洲蜜蜂与中国的有何不同。没过几天,当地工人就给他送去了一瓶蜂蜜。

这份友好更融入日常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农村,走在街上,不少当地人特别是小孩,都会热情地向队员们打招呼;每到芒果成熟季节,当地工人就会将一桶桶的芒果送到驻地;熟悉之后,当地工人向队员们分享婚礼等生活日常……点点滴滴,凝聚成一幅幅中非人民友好的生动画面。

每次项目完成即将回国之时,地质队员们既有归家的兴奋与期盼,也有对当地朋友的不舍之情。他们都会在临行前,将完好的工作服、登山鞋、雨衣等装备和生活用品送给当地朋友,也会把纸笔、尺子等文具送给孩子们。大家觉得,“虽知再见不易,但这些小物件承载着我们的祝福。”

在非洲工作期间,肇庆地质调查中心还与当地中企共同向当地学校捐赠学习及体育用品。孩子们手捧礼物,奔跑欢笑的明亮眼神,深深印刻在每个队员心中。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今日的肇庆地质工作者们,正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这份友谊增添着新的时代注脚。他们带回祖国的,不仅是丰硕的地质调查成果,还有与非洲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那些在雨林中共同历险、携手共进的难忘回忆。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