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乐祺
近年来,我市部分乡镇以“小而精、新而活”的产业发展思路,将菠萝这一特色水果培育成乡村经济的增长点,为肇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与机制双轮驱动,夯实产业根基
七八月以来,高要区禄步镇双马村的菠萝进入成熟期,吸引了众多游客采摘。从试种探索到市场突围,双马菠萝产业的故事,既是一曲创新与坚守的交响,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格局下的生动实践。
2014年,退伍军人焦桂森在双马村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试种的150亩菠萝迎来首次丰收。焦桂森介绍,菠萝的试种不仅填补了当地水果品类的空白,更因“错峰上市”的优势备受市场青睐,商超订单纷至沓来。来自端州区的张先生就是基地多年客户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年四五月我会开车到湛江进货菠萝。现在我们肇庆本土就有如此清甜可口的菠萝,当然帮衬当地农户,每次来都购买几百斤,而且节省了运输成本。”
双马菠萝产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支撑与制度支持。近年来,省农科院计划在基地推广种植了“粤彤”“粤引澳卡”“粤甜”等新品种。其中,“粤甜”已试种2亩,品质更稳定、香甜多汁,预计明年立秋可收成。
除此之外,在禄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对接深加工企业,开发菠萝啤、菠萝汁、菠萝酥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市场提供优质、健康、绿色的双马菠萝产品。
目前,禄步镇实行“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以双马村为核心,辐射带动镇南村、桐槎村等周边村庄规模化种植菠萝,总面积超6500亩。该镇拥有“肇庆市高要区双马菠萝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省级家庭农场“高要区禄步镇双马生态农业种植基地”1家,菠萝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种植大户20多户。
从“零”到“一”,试种打开新赛道
四会下茆镇的马陂村金钻凤梨和至尊凤梨王也就此迎来了丰收,采摘、搬运、分选、装箱……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果园。“果园的凤梨以果型大著称,单果重量通常达2-3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高甜度与细腻口感让其备受青睐,其最佳采摘期在8月至9月,吸引了很多周边城市游客前来采摘购买。”种植户吴有才一边采摘,一边高兴地说。
问及为什么选择种植凤梨,吴有才表示,选择在四会种植凤梨,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品尝经历:“在朋友那里吃到觉得味道好,就试着引入四会试种。”得益于下茆这里优越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地势,加上农户的精心培育和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现在能收获到如此品优的凤梨,目前,这批凤梨整体产量可达10000个。
这一突破,得益于下茆镇“市场需求导向”的产业策略——通过引入高附加值新品种,丰富“四季鲜果”矩阵,打造差异化竞争力。近年来,四会下茆镇除了马陂村的凤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桔子景区的沃柑、江明村的火龙果、水果木瓜以及渔云村的百香果等多种水果在这里扎根生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果香四溢的乡村振兴图景。
电商“新农人”与多方合力共绘“甜蜜经济”
记者来到封开江川镇五合村,放眼望去,从山脚到山腰一片翠绿,地里的菠萝树长势良好,在独特的地形下形成菠萝梯田,错落有致、层层叠叠。
2017年初,来自中山市神湾镇的帮扶队发现五合村坐拥北回归线、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等地理优势,开始在五合村开始试验引种了20亩神湾菠萝,并开展相开关实用技能培训,引导群众盘活土地参与种植。尝到甜头后,村民们的种植意愿和种植信心大增。
除此之外,部分回乡创业的村民深谙“流量即销量”的现代农业逻辑。本土电商达人伍幸辉以直播带货打通产销链路,让菠萝等特色农产品“触网出圈”,“每年七八月份,我都会来到五合村菠萝基地做直播带货。我的‘粉丝’遍布全国各地,都说我卖的菠萝很新鲜、很甜,多的时候一天可以销出几百个菠萝。”
据五合村党支部书记程清松介绍,目前该菠萝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到了300多亩,每年可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不少于120人次,平均每日菠萝的产量是500~1000斤左右。为了发展壮大菠萝产业,江川镇以产研融合模式,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五合村成立了“科技小院”,利用村中撂荒地打造菠萝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该团队引进高科技产品进行技术赋能,克服了菠萝植株寒潮来袭易冻伤、日照强烈易晒伤等难题,提升了菠萝挂果率和品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