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赖小琴
为推动垃圾分类服务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升级,近两年,肇庆高新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智能设施”模式,在辖区各住宅小区全面引进智能回收箱,推动垃圾分类从义务变成实惠,极大地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基本实现住宅小区垃圾分类智能覆盖与服务下沉。
在合景万景峰小区智能回收箱前,工作人员协助居民完成可回收物投放。 记者 戴福钿 摄
以往:模式单一,分类粗放低效
9月22日上午,在肇庆高新区合景万景峰小区智能回收箱前,业主廖姨正在投放旧衣物。只见她掏出手机,扫描回收箱上的二维码,进行简单操作后,投放口缓缓打开。旧衣物投放完成后,回收箱上同步显示了回收金额,整个操作过程仅需数十秒。这是肇庆高新区探索智能回收模式,推动垃圾分类服务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
然而,时间拨回至2020年,该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为响应垃圾分类的政策要求,当年,我们以‘示范点建设’为主要抓手,在辖区居委会、住宅小区等地,集中布设了一批分类垃圾桶。”肇庆高新区市政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林凯文介绍,当时,他们致力通过“硬件铺设+标语宣传”的方式引导居民践行垃圾分类。
不过,这种传统模式很快暴露出了短板。“彼时的垃圾分类工作仅依靠政府、社区和物业推动,未引入专业企业参与运营,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撑和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导致工作推进力量单薄。”林凯文透露,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便捷的投放渠道,部分居民分类意识薄弱,混投、错投现象屡见不鲜。
更关键的是,大量本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被闲置或混入其他垃圾,最终被送往填埋场,导致该区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难以实现,粗放式的推进模式,一度让垃圾分类工作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破题:科技赋能,构建智能体系
如何让垃圾分类从“被动要求”变为“主动选择”,让服务更贴近居民需求?带着这些问题,肇庆高新区开始探索以科技力量破解分类难题,创新实现“数字赋能+智能设施”回收模式。
记者了解到,2024年,该区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引入广东众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搭建起“居民投放、数据监测、专业清运、资源利用”全链条的智能回收平台。
“作为模式落地的核心载体,2024年8月,我们在10余个住宅小区,率先投放了一批智能回收箱。”肇庆高新区市政建设事务中心环境卫生管理部副部长蒋维彬告诉记者,与传统垃圾桶不同,这些智能回收箱集成了“扫码识别、品类选择、重量计量、即时返利”等功能,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完成投放,回收金额根据物品重量和品类实时结算,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这种有偿回收的激励模式,让垃圾分类从义务变成了实惠,极大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不仅于此,该区进一步打通智能回收箱与回收平台的数据接口,搭建实时可视化监测系统。居民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附近回收箱的情况以及数量;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各个回收箱的情况;依托平台智能调度,专业清运回收团队实现高效作业。当回收箱投放量达满仓阈值,平台会自动向清运人员发提醒,箱体同步亮提示灯,有效解决满仓投放、垃圾堆积问题。
回收箱内置的摄像头还会对投放全过程进行抓拍存档,一旦出现恶意投放、错投等情况,工作人员可通过后台溯源,及时与居民沟通引导,让垃圾分类管理更精准、更高效。
“这种智能回收箱一经推出,随即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蒋维彬说,尝到了智能回收的“甜头”后,2025年,肇庆高新区全面启动“数字赋能+智能设施”模式,在辖区新增了30多个投放点位。
据统计,截至目前,肇庆高新区已在辖区投放智能回收箱50台,基本实现住宅小区全覆盖。
成效:便民惠民,“绿色效益”持续释放
如今,走进肇庆高新区的住宅小区,蓝黄相间的智能回收箱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前,很多居民都是将可回收物堆积到一定数量,才拿去回收,既占地方又不卫生。现在下楼遛个弯就能投放,既方便又环保!”刚往智能回收箱投放完可回收物的张大爷,言语间满是对该回收模式的认可。
林凯文表示,自从引进智能回收箱后,该区公共场所乱堆乱放现象明显减少,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的痛点,并实现对垃圾分类全流程的精准管控,解决了曾经的混投等“老大难”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肇庆高新区依托智能回收箱,累计服务居民投放超14万人次,回收各类可回收物近600万吨,平台累计发放返利近40万元。这些可回收资源通过智能回收体系进入正规回收渠道,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垃圾分类的“绿色效益”持续释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