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市已建成45间“五老”工作室 “银发”温情护成长 多元服务筑港湾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曾志亮

在肇庆市程良端砚文化艺术馆关工委“五老”工作室里,制砚大师程振良正手把手教孩子们雕刻端砚,砚台上的纹路在刻刀下逐渐清晰;在广东应雄体育体操馆内,退休人员梁卫玲拉着小运动员的手,关心询问训练进展……这一幕幕,正是肇庆市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肇庆已建成45间“五老”工作室,这一个个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银发阵地”,俨然已形成覆盖城乡的青少年关爱服务网络。

培育示范性“五老”工作室

走进程良端砚文化艺术馆为依托的端州区“五老”工作室,在端砚制作区,学生能近距离观察端砚由原石到成品华丽蜕变过程,目睹制砚师傅在砚璞上用各式雕刻刀精雕细琢,用油石精细打磨的制作工序。

该工作室成员程振展介绍,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学生还能亲身体验端砚雕刻与上墨上蜡工艺,参与端砚打磨实践,学习端砚拓印的传统技艺,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

肇庆高新区老党员张兆熊曾担任大旺农场场长、经济开发区区长,是高新区发展的亲历者。他带领首批知识青年开疆拓土,在农田里抓生产保供给,在草泽中灭钉螺抗血吸虫,更见证了农场接纳归侨、三峡移民的大爱时刻。张兆熊牵头成立高新区“五老”工作室,用亲身经历向企业新职工和中小学生讲述高新区艰苦创业史,带来一堂堂鲜活的“奋斗课”。

上述两个“五老”工作室均是肇庆市示范性“五老”工作室之一,在本土端砚文化传承和红色血脉宣扬中,都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让优良传统在代际传递中落地生根,而这也是肇庆市关工委率先培育13个示范性“五老”工作室,推动形成不同功能、合理分布的工作室网络的目的之一。

特色项目育幼苗润心田

“五老”工作室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经验”与“信任”的双重优势上。肇庆市关工委引导“五老”工作室联动多方资源,打破领域壁垒,赋能专项教育发展。

今年15岁小芳是广东应雄体育高台跳水运动员,由于前段时间正处于生长发育敏感期,身体和心理都备受煎熬,内向的小芳并没有向教练吐露难处,从一开始“默默咬牙坚持”,到后来“偷偷逃避训练”,一切的变化,都被广东应雄体育关工委“五老”工作室成员、退休教练董娟细腻察觉到了。

“没有生硬的说教,老教练娟姐只是在休息时陪她坐在场边,从自己年轻时练体育项目遇到的瓶颈聊起,一点点引导她说出内心的焦虑。”广东应雄体育关工委“五老”工作室带头人梁卫玲介绍道,一个月的耐心疏导,像春雨润物般化解了小芳的心理包袱,如今的她不仅重新站回跳台,训练时脸上还多了往日的笑容。

“如今,在端州区关工委和城西街道关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五老’工作室也在体教融合、公益关爱、体育研学等方面持续贡献银发力量。如积极参与‘选星计划’,做好肇庆体育人才储备工作;参与接待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红领巾讲解员开展体育研学等。”梁卫玲说道。

除此之外,封开县退休教师莫石鸿的书画工作室,书法课备受青少年追捧。这位“南粤优秀美术教师”退休后成立“五老”工作室,专心辅导青少年书法绘画技艺,培育出“全国杰出小画家”莫子璇等一批艺术新苗,让乡村孩子的才华绽放光彩。

破解客观难题促进资源共享

场地小、设施少、经费紧,是“五老”工作室在建设初期普遍面临的困境。面对发展堵点,肇庆市关工委创新思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工作互联、品牌共建、人才共育。

封开县退休干部莫执养将祖屋改造成“农家书屋+‘五老’工作室”,带领孩子们长期开展阅读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不仅工作室获评“广东省优秀农家书屋”,莫执养也荣获“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端州区睦岗街道站北社区则探索“工作室+志愿服务”模式,260名志愿者按专长分组开展活动。由退休前担任肇庆车务段客运站主任的王文燕牵头负责,“五老”积极分子轮流值守,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留守儿童等,实现日常活动全覆盖,工作室被居民称赞为“站北小社区,温暖大家庭”。

如今,从城市社区到乡村校园,45间遍布城乡的“五老”工作室正筑起肇庆青少年成长的坚实阵地,让银发力量在育人一线熠熠生辉。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