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周键莹
今年6月,“德庆何首乌”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当地特色产业矩阵再添“国字号”名片。截至目前,德庆县已累计拥有德庆贡柑、德庆巴戟等12件地理标志,数量稳居全市首位。如今,依托这些优质“地标”资源,相关产业产值已突破41亿元,实现了“地标品牌”与“产业效益”的双向共赢。
“地标”产品具有市场优势
将临中秋,在德庆县回龙镇大塘村委会上袍村的德庆县柑利来家庭农场,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的贡柑树正处在“转色增糖”的关键期,青果渐染橙边,果肉中的糖分不断累积,轻轻一捏,便能察觉果实沉甸甸的分量。
“再过两个月,果场就要进入丰产期,采摘上市可要忙活好一段时间呢。”柑利来家庭农场负责人蒙木清介绍,今年农场共种植有150亩贡柑,目前农场已申请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标志的使用权,并用于产品销售包装上。“如今,借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庆贡柑’的品牌效益,农场的贡柑价格得以提高,且销量持续上升。”
据了解,为了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当地先后制定出台了《德庆县实施农村产业“四化”工程五年行动方案》《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文件,除此之外,还制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 德庆贡柑》等市级地方标准7项,推动德庆贡柑获得肇庆市首张水果类地理标志产品“湾区认证”证书,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我们农场种植的贡柑树有20多年树龄,有了地方标准后,我们生产过程中,对贡柑实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等。”蒙木清坦言,有了地理标志在背后“撑腰”,最直接的变化有两个——产品溢价更明显,农场生产种植的贡柑比普通贡柑每斤能多卖1-2元,消费者愿意为“正宗德庆贡柑”买单,“另外,市场信任度更高,我们在包装上印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溯源码和防伪防窜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种植过程,销量也随着信任度一起上涨。”蒙木清说。
壮大培育地理标志产业主体
采挖、修剪、晒干、抽芯、分拣、打包……每到巴戟天的采收旺季,在德庆县德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组织下,莫村镇太宪村的村民们便会聚集一起开工生产。作为当地种植巴戟天等南药的产业主体之一,德鑫农业正借力“德庆巴戟”这一国家地理标志,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德庆巴戟品质优良,地域产品特色突出,巴戟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为规范该县巴戟产业发展,加强对“德庆巴戟”的地理标志保护,早在2018年10月,“德庆巴戟”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去年“德庆巴戟”更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无疑成为激发德庆巴戟产业主体发展活力的关键推手。
如今,在“德庆巴戟”地理标志的带动和多项地方标准的助力下,德鑫农业已发展成为集鲜中草药及农副产品等科研、种植培育、初级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高新农业科技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来,为了推动地理标志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德庆按照“保护一个产品、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思路,积极拓展地理标志外延。重点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主体52家,其中从事贡柑、巴戟等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
探索“地理标志+”发展模式
据统计,截至目前,德庆贡柑、巴戟、肉桂等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达78.14万亩,年总产量31.36万吨,总产值41.92亿元。如今,为了全力做好农产品化“土”为“金”文章,当地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促进运用工作,指导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规范使用管理,结合消费潮流,创新研发贡柑汁、巴戟软糖等深加工产品等。
去年,德庆县鸿发食品有限公司种植示范基地已采挖何首乌,目前该公司年产何首乌(干货)约5吨,大部分集采至专业中药厂。“德庆何首乌在8月份种植,种植2年半以上采收,最佳采收期为清明后。一般采收后,我们都会进行养地,确保来年种植产量和质量更稳定。”该公司负责人梁剑波介绍道。
今年5月,德庆县何首乌种植优化数据集”成功通过广东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审核,成为肇庆市首个农业类获颁数据知识产权证书的科技创新项目。“有了这个数据集,我们地理标志产业主体可以依据数据进行精准种植和管理,确保何首乌的品质,从而强化其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梁剑波憧憬道。
如今,德庆正探索“地理标志+”发展模式,推动地理标志产业与旅游、文创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如建设德庆贡柑历史文化长廊,推出代言人“橘娃”,打造贡柑主题酒店和“柑香画廊”文旅线路等,进一步畅通地理标志发展新路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