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李颖聪 赖楚欣
四会市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具体部署,始终坚持聚焦群众需求,深入巩固典型镇村的风貌形象,积极探索闲置土地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从威整镇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下茆镇将荒地打造成文体乐园,再到贞山街道让旧影剧院重获新生,一块块“闲置地”“问题地”,如今蜕变成了民生“幸福地”,书写着城乡蝶变的美丽故事。
威整镇大洲村利用闲置地建起的文体广场。 记者 杨丽娟 摄
威整镇:拆建并行+废料重生
威整镇大洲古村落,曾因大量危破房、泥砖房被闲置,既存在安全隐患,又浪费土地资源。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威整镇以“拆危治乱、活化重生”为目标,走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的特色之路。
威整镇组建“驻村干部+党员”攻坚专班,通过“无人机航拍+网格员入户”,精准建立“隐患清单、需求清单、文化清单”,优先拆除连片危房,同时明确百年古井等文化要素保护范围,并积极征集群众意见,科学梳理规划拆后空间。
威整镇坚持“拆建并行”,精准对接群众“停车难”“休闲场地少”的需求,在清拆后的空地上,新建大洲村井口仔、榄山塘、东洲和马九坜4个生态停车场。停车场采用透水混凝土、植草砖铺设,还配套了太阳能光伏灯杆,既环保又实用;休闲小广场种植乡土乔木,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聊天的好去处。
更让人称赞的是,威整镇还巧做“废料文章”。对泥砖房拆除后的建筑废料,通过分级分拣、粉碎处理,用于力棚村道路拓宽和路基铺设。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运输带来的粉尘污染,降低了建设成本,还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实现了“安全隐患消除、人居环境提升、民生需求满足”的三重目标。
下茆镇:群众参与+精准规划
“以前这里全是荒地,垃圾乱堆,谁能想到现在变成了我们最爱来的文体广场。”说起下茆镇大巷坊村的变化,村民们满是感慨。曾经的大巷坊村,有一块长期堆积垃圾的荒地,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痛定思痛,下茆镇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创新探索出“群众工作法”特色举措,让荒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下茆镇探索的“群众工作法”,就是切实让群众参与环境提升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在项目启动之初,镇村主动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收集意见,指导提出“将荒地改建为文体广场”的工作方案。在资金筹集阶段,发挥村民的能动作用,58户村民共计捐款7万余元,还从集体收益分红中拿出约10万元支持建设。党员曹叔更是主动为资金周转困难的村民垫付3万元,带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村里还成立由村干部、村民、老党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对项目全程监督,确保项目质量。如今,占地约26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已投入使用,篮球场、羽毛球场、舞台、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成为村民健身娱乐、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
无独有偶,下茆镇楼脚村寺尾村的一片闲置地,也曾是杂草丛生的“遗忘角落”。镇干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倾听村民对广场功能、布局的期待,最终将其改造成占地95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标准化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休闲步道……这里不仅丰富了寺尾村村民的生活,还惠及了圩镇居民和下茆苏东霖中学的学生,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健身的热门选择。
贞山街道:改造旧剧院+民生优先
位于贞山街道邓村社区中心地带的邓村影剧院,承载着当地老居民的回忆。但随着岁月流逝,影剧院年久失修,屋顶倒塌、墙体钢筋裸露,不仅影响社区形象,更成为悬在居民头顶的“安全炸弹”。
贞山街道聚焦“百千万工程”惠民要求,将旧影剧院改造纳入重点民生项目,组织专业团队对影剧院进行全面清拆。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环保原则,合理处置建筑垃圾,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清拆完成后,原址采用高质量水泥材料铺设地面,新增新能源充电设施,切实将这片遗忘场所改造成便民利民的停车广场。
如今,新广场不仅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还提供了充足的停车位,有效缓解了社区“停车难”问题。闲暇时,这里还成为居民散步、聊天的休闲空间,既改善了社区环境,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让老地方焕发了新活力。
从威整镇的“废料重生”,到下茆镇的“荒地变乐园”,再到贞山街道的“旧建焕新颜”,四会在“百千万工程”中,用创新思维激活闲置土地资源,让每一块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民生价值。未来,四会将继续围绕群众需求,探索更多闲置土地利用新模式,让城乡更宜居、群众更幸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