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垫纸、扫描、记录……在高要区图书馆三楼的一个工作室里,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将一本本古籍“扫”进电脑。电脑屏幕显示着一页页古籍书页的高清影像,基本元数据著录表和文献整理登记表将古籍扫描前后的信息完整记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古籍保存和活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让历经岁月洗礼的典籍在数字时代绽放永恒光芒。
在高要区图书馆里,工作人员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记者 潘粤华 摄
肇庆历史悠久,千年岁月中,经过朝代更迭、战乱、自然损毁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弥足珍贵。这些古籍主要藏在高要区图书馆。据统计,该馆现有古籍8594册,古籍藏量居肇庆地区首位。如何整理保护这些珍贵书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图谱得以延续?高要区图书馆一直在积极探索。
藏书近万册种类丰富
“整个图书馆最珍贵的书籍,就在里面了。”近日,高要区图书馆副馆长、高要区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梁慧华一边推开馆内古籍库房大门,一边对记者说。
进入藏室,一股混合着樟木和芸香草的气味扑鼻而来。只见14个樟木大柜整齐排列,古籍文献分经、史、子、集、丛五大类目摆放在书柜里。文脉的延续、历史的厚重,在一本本浸润着岁月的古籍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高要区图书馆是首批15个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据梁慧华介绍,馆内现有的8594册古籍为线装刻本,刻刊年代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包括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医学、农业以及综合性等文献资料。
“高要区图书馆的古籍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肇庆披云楼图书馆藏书,二是晚清翰林院编修吴桂丹私人藏书,三是高要县立师范学校藏书,其余还包括星岩书院藏书、汉谋图书馆和部分私人捐赠藏书。”梁慧华说,这些古籍是肇庆地区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这批古籍珍本较多。其中,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朱批谕旨》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清康熙刻本《说嵩》三十二卷、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申鉴》五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御制文》二集四十四卷,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修复技术让破损古籍焕发新生
为保存好这批古籍,高要区图书馆古籍室配备专用恒温空调、温湿度控制设备、自动灭火系统、火警系统、防虫和杀虫设备等系列保护设备。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标准做到“九防”,并安装闭路电视监控录像系统,进行24小时监控。
“在做好古籍的除尘、除湿、消毒及防虫、防潮、防尘、防火、防盗等安全保护工作外,我们还会定期检查古籍存藏状况,对破损严重的古籍进行科学、规范的抢救性修复。”梁慧华是古籍修复师,在她的古籍修复工作台上,摆放着拆线的剪刀、挑书页的竹起子、修补书洞的镊子、裱糊书页的小排笔、压书的压书机等各式修复工具。在她的巧手下,破损的书籍得到了修复,获得“新生”。
近年来,高要区图书馆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遵循“整旧如旧”的保护修复原则,制定具体修复方案,约1000页古籍书页得到修复,古籍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因修复而得到了有效彰显。
数字化技术让古籍“重见天日”
2022年,我国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古籍保护和研究提出新要求。而古籍数字化则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促进古籍使用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早在2015年,高要区图书馆便与肇庆市图书馆合作,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项目,完成古籍文献资源29种266册10600页的数字化,包括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如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刻本《高要县志》、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刻本《肇庆府志》、地方历史名人[清]彭泰来编《金石略》等,全力打造“肇庆·高要古籍文献数据库”。
梁慧华介绍,2024年,高要区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再次启动古籍数字化工程,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对馆藏珍稀古籍进行全面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本次古籍数字化项目完成了1475本古籍的数字化扫描与存档,共计120051筒子页,覆盖经、史、子、集、丛五大类目,其中大部分古籍为珍贵名录刻本。这对地方古籍文献的建设、保护、开发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肇庆市图书馆继续与高要区图书馆联手开展古籍数字化整理加工项目。“随着古籍数字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收藏在图书馆的珍贵古籍将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大众。”梁慧华说,古籍数字化让古籍面貌焕然一新,激发了古籍生命力,让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宝贵滋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