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年来,倡导节约、杜绝浪费的理念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位于端州区天宁路的金禾老铺长者饭堂,也在默默坚守着“勤俭持家”的门店经营之道。
在金禾老铺长者饭堂内,长者们正在用餐。 受访单位供图
每日午间,金禾老铺长者饭堂里总是暖意融融:蒸排骨的鲜香、焖鱼丸的软糯、酿苦瓜的家常味交织弥漫。长者们有序排队候餐,餐桌上鲜有剩饭剩菜。这份“清爽”的背后,藏着饭堂对分餐环节的精细把控。
“陈伯,先给您盛一碗半的饭,不够随时来窗口加。”“梁姨,今天的青菜没吃完。我帮您打包好,回家热一热还能吃。”在分饭窗口,志愿者的贴心提醒成了常态。
金禾老铺长者饭堂负责人张思思介绍,考虑到长者食量差异,饭堂默认按“一人一碗半饭”定量分配,既避免了老人自装时“眼大肚小”造成浪费,又通过“按需添加”保障大家吃得饱。同时,专人分餐也减少了餐具接触,让餐食卫生更有保障。
餐饮行业作为食品消耗的重要领域,每减少一分浪费,都是对宝贵资源的有力守护。张思思深谙其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让节约理念落实得更全面细致,她还从采购食材和烹煮技巧上下功夫。
“采购当天的食材,关键要控制量。我们每天准备约150人的分量,其中堂食约100人,配送点约50人。以今天为例,我们买了15斤豆角、6斤猪肉、10斤苦瓜、8斤卤肉。”张思思解释,饭堂会根据时段灵活调整。午市是用餐高峰,老人来得多,就多准备几样菜式,让大家有更多选择。到了晚市,人流量减少,便删减菜式,避免食材浪费。她说:“做餐饮要实现零浪费很难,但我们尽量把损耗压到最低,从采购这一步就把好关。”
如何让老人吃得健康美味,尽可能减少剩菜剩饭,烹煮技巧是关键。张思思介绍,多数老人牙口不如年轻人,爽脆的菜式嚼不动,自然就会剩下。因此,用油焖、炖煮的烹饪方式将菜品制作得绵软,长者们吃得下,自然就减少浪费了。
78岁的李伯是饭堂常客。他笑着说:“这里的菜不费牙,我每次都能吃完,不浪费粮食我心里才踏实。”这种适配性烹饪,让老人们吃得舒心,剩菜剩饭少了,节约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如今,金禾老铺长者饭堂还迎合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加入了“社区合伙人”行列,分别在信安社区和塔脚社区设立了长者饭堂配送点。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该店会提前一晚在配送群上公布菜单,有意向的老人可以按需下单,对饭量有特殊要求的,可备注“加饭或少饭”。如此一来,既方便了店家对于餐盒分量的把握,更有效避免浪费。
“我们已经将反食品浪费转化为日常经营的自觉行动。加强员工培训,让每一名服务人员都成为节约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优化菜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张思思认为,消费者也应树立科学、理性、文明的消费观。在点餐时,根据用餐人数和食量合理选择,践行“光盘行动”,让节约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