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集群制狮 共赴富路——怀集诗洞探索文化驱动乡村振兴之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何丽玲

在怀集县诗洞镇仁和村,醒狮制作技艺已经传承百年。近年来,在诗洞镇和佛山市顺德区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仁和村深挖传统醒狮文化,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手工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百年醒狮制作技艺焕发全新活力,走出了一条文化驱动乡村振兴之路。

近日,沿着蜿蜒的村道,记者走进仁和村粤之声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只见工匠们正专注地完成扎架、扑纸、绘色等工序。600平方米的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竹篾和米浆散发的清香,栩栩如生的醒狮头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从骨架扎作到层叠扑纸,再到精细绘色,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代代相传的工艺精髓。

“狮头灵不灵动,全看眼睛和耳朵。图纸差一丝,神韵便少一分。”六十多岁的老匠人徐致新说完,便放下图纸,开始扎作。篾条在他手中温顺游走,随着手腕的翻转,弯出流畅的弧线。弯、绕、扎……狮头雏形在他手中逐渐显现。徐致新告诉记者,仅扎架一环,就要使用数百根篾条,完成1300多个扎点,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狮头形神的表现。

曾经,诗洞醒狮制作多以家庭作坊为主,匠人“单打独斗”,缺乏统一标准与销售渠道。2023年,仁和村创新推出“村委会监管+经济联社持股+匠人技术入股+村民土地资金参股”的模式,汇聚分散的技艺力量,组建起13人的生产团队,实现了醒狮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

“从小我就喜欢看家门口的醒狮表演。长大后,看着长辈们扎狮头时,篾条在他们指间灵巧翻飞,像银蛇般游来游去,我也慢慢地迷上了醒狮制作。”仁和村粤之声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之一植国荣说起对醒狮制作技艺的热爱,眼里满是暖意。

这位“90后”稳稳接过技艺传承的接力棒,将村里的醒狮制作从零星小作坊发展成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可生产700多套,年产值突破110万元。”植国荣介绍,目前醒狮头已形成羊毛款和传统款两大系列,不仅畅销广东及周边省份,更远销马来西亚,深受海外华人喜爱。

驻仁和村第一书记谢敏表示,帮扶工作队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了醒狮产品的市场潜力,并协助拍摄宣传片、对接珠三角醒狮协会,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车间推行灵活就业制度,让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得以农忙下田、农闲务工,增收途径更加多样。

工坊角落,几位村民正围着醒狮框架仔细贴纸。“贴纸要糊3层,第一层顺竹骨走,第二层得横着来,就像盖房子砌砖,这样才结实。”40多岁的何彩娣嫁来仁和村已有十几年,在耳濡目染下,早把扑、装这些技巧摸得一清二楚。她边说贴纸诀窍,边用指尖捏着裁得方整的纱纸,用竹刷蘸了米浆涂抹在纸上,再轻轻覆在狮头框架上。经过复杂且精细的工序,一排色彩艳丽、威风凛凛的狮头制作完成,威武霸气的外观赫然在目,让人忍不住驻足细赏。

从百年技艺到富民产业,诗洞醒狮制作模式的蜕变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发展的包袱,而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