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炯明
近年来,四会市黄田镇深挖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现代农业等特色资源,努力打造多元化研学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实践赋能”模式,让研学活动成为连接课堂与乡土、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从红色旧址的历史探寻到竹编工坊的手艺传承,从田间地头的农技实践到科普课堂的趣味探索,黄田镇研学活动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学生们在黄田镇江头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受访单位供图
“通过全景视频‘走进’1924年的农军学堂,仿佛能听见陈伯忠烈士与农会成员讨论革命的声音。”这是众多学子在江头乡农会旧址研学后的真切感受。作为西江农民运动的重要遗址,这里不仅留存着陈伯忠故居的木桌、农军使用的武器等实物,更通过科技手段让历史“活”了起来。
2023年南国书香节期间,红色研学夏令营率先拉开序幕。2025年,红色研学再升级。广州华商学院“夏乡逐梦”实践团为4处红色地标完成VR全景建模,扫码即可“云游”百年建筑的每一处细节;“致远之队”拍摄的红色短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截至目前,江头乡农会旧址已接待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竹编要经起底、编织、锁口等3道工序,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在黄田镇“匠心竹韵”竹编研学课堂上,80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娇一边示范劈篾,一边向学员讲解。
课堂上,学员们通过微纪录片了解竹编从良渚文化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再亲手实践。小学生阿宇第一次尝试时,竹篾总不听话。陈娇握住他的手慢慢调整:“别急,竹片有脾气,你顺着它来。”两小时后,阿宇举着自己编的小箩筐欢呼:“我也会‘变魔术’啦!”除了基础技法,课堂还设置创意编织”环节,有人用染色竹篾编出柑橘图案,有人把竹片拗成小船造型,创意的种子在小小的课堂上生根发芽。
如今,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主动拜师学艺,学习竹编。陈娇笑着说:“以前怕手艺断了,现在看孩子们编得比我还巧,我的内心很踏实。”
“这片叶子上的虫洞,是红蜘蛛啃的;那片发黄的,可能得了黄龙病。”在四会黄田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指着果树,给138名学子上了堂田间实践课。作为沙糖桔的原产地,黄田镇种桔历史超千年,如今通过“高校+基地”模式,让果园变成了研学实验室。
学子们带着放大镜、标本盒,在桔园里调查病虫害,采集样本回实验室分析;在科技小院,他们观摩甜玉米、苦瓜的示范种植,听农技员讲“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技术转化故事。“1998年,华农帮我们把有籽沙糖桔培育成无籽的,现在学子们又来‘送技术’,这缘分深着呢!”产业园负责人何女士说。
针对青少年,农业研学设计了更多趣味环节: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田地,研学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插秧播种;在沙糖桔采摘地,孩子们背着竹篓学“一果一剪”,体验果农的采摘日常;在百亩莲藕基地,学生们穿上工作服成为“挖藕工”,把“芽尖露不挖、断节多不挖”的诀窍编成口诀,泥塘里的欢笑声传得老远。2024年,各产业园接待研学团队80余批,未来带动全镇柑桔产值增长,田野里的实践课,既教会了知识,也帮了乡亲。
随着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革命红、非遗黄、生态”在黄田这片土地上交织成青春成长最亮丽的底色。未来,黄田镇将持续深化研学产业发展,形成“以研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