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滔滔西江,羚羊峡口边,矗立着一座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它是肇庆唯一留存至今的海军抗战纪念碑,也是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85年来,这座纪念碑无言守护着西江军事要塞,默默诉说着抗日将士为阻止侵华日军西犯,于高要区金利镇马口岗对出水域发动马口战役的悲壮历史。近日,记者前往该纪念碑,一探其背后的壮阔抗战史。
矗立在西江羚羊峡口南岸的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羚羊峡口边的抗战丰碑
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鼎湖区沙浦镇桃溪村螺须山咀。“前往纪念碑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在鼎湖区沿江路紫云谷码头或后沥渡口,乘搭船艇过江到对岸灯塔处,沿石阶而上到达目的地。另一条路则是经过沙浦堤,走螺须山路。”肇庆文史专家苏泽明说。
沿着沙浦堤往西前行,途经桃溪村,一直来到堤坝尽头,在穿过一片杂草地后,记者来到螺须山咀。只见山体岩石嶙峋,碎石遍地,一旁便是西江。一条痕迹不算明显的小山路蜿蜒向上,往西延伸。记者小心走在这条山路上,有一段路两边是人高的野草灌木,需不时用手拨开草叶、灌木枝茎才能继续前行。约20分钟后,记者终于来到纪念碑前。
沿着石板阶梯而上,一座砖石结构的纪念碑呈现在眼前。纪念碑坐南向北,垒石为座,砌砖成碑身,外饰石灰,通高5.57米,边长1.4米。碑顶端塑海军锚形舰徽,正面塑尺径灰雕隶书“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有两级基座,第二级基座嵌有一方碑刻,由两块端砚石合成,上刻碑记。
纪念碑位于羚羊峡出口南岸,与北岸的羚山炮台遥遥相望。岁月无声,涛声依旧,西江上货船往来穿梭。看着纪念碑碑文,伴随着船只的阵阵轰鸣声,一段悲壮的肇庆抗日历史缓缓展示现眼前。
马口反击遏制日军西犯
“马口战役是广东抗日以来少有的反击战,有效阻止了日军向西侵占我国国土的势头。”站在纪念碑前,苏泽明介绍,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军江防舰队退守西江,司令部设在梧州。为阻止日军西犯,司令部在羚羊峡口布下水雷,封锁江面,严阵以待。舰队司令黄文田、水雷队队长黄韬奉命驻守后沥、桃溪,监视日军动向,保护肇庆和西江沿岸的安全。
1938年10月29日,驻守羚羊峡口的江防舰队司令部收到情报,日军在三水县思贤窖、高要县金利马口岗一带修建炮兵阵地与炮台,准备为沿河西犯的陆军、海军提供炮火支援。为遏敌西进,驻西江江防司令黄文田命令执信号、坚如号、仲元号、仲恺号、湖山号、飞鹏号等6舰组成舰队出击马口,摧毁敌军堡垒4座,重挫日军锋芒,日舰溃逃,形势转危为安。
但在战斗中,日军岸上炮台猛烈向舰队发炮,同时派出飞机对舰队进行轰炸。执信舰不幸被敌炮击中,毁沉江底,伤亡逾半。舰长李锡熙、副舰长林春忻、枪炮员周昭杰、省税警团中队长周兴艺等官兵壮烈牺牲。
马口战役中的将士以生命为代价,不仅遏制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抗日的信心和勇气。为纪念牺牲将士,司令黄文田在桃溪村召开峡口驻守官兵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并决定建立纪念碑。随后,水雷队队长黄韬发动水雷队队员和海军官兵募捐建碑。1940年5月,海军马口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建成,并由黄韬撰写碑名及碑文。
村民曾救起舰队大副
纪念碑距离发生战争的水域约20多公里远。在高要区金利镇珠江村村民朱长雄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当年发生马口战役的水域岸边。只见这片水域位于金马大桥北面,距离大桥两三公里远。
“马口峡属于军事要塞,必须要牢牢守好。”朱长雄告诉记者,金利镇珠江村一带,一直流传着马口战役的故事。“我父亲曾说,当年执信舰被炮火击中,锅炉爆炸。该舰大副的背部和臀部被烫伤,掉落到西江。他随水流漂至珠江村的西江岸边,村民将他救起,并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可惜途中因为伤势过重,他不幸牺牲了。”
船只往来穿梭,金马大桥车流不息。如今,沿江两岸已看不到当年战争的痕迹。
繁华盛景下,人们很难想象,87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马口战役。战争的烟硝散去,山河早已无恙,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永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