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1460个座位,46年历史,红线女、黄俊英曾在此表演 腰岗社区藏有一个老戏院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要是开发利用好了,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再添浓墨重彩一笔……”8月20日,在高要区金渡镇腰岗社区,一名社区干部对记者说。在他身后,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一座戏院,论村级戏院的规模,在全省能数一数二,在肇庆为最大。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戏院,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 杨永新

“要是开发利用好了,可为美丽乡村建设再添浓墨重彩一笔……”8月20日,在高要区金渡镇腰岗社区,一名社区干部对记者说。在他身后,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一座戏院,论村级戏院的规模,在全省能数一数二,在肇庆为最大。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戏院,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拥有1460个座位的腰岗社区戏院。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拥有1460个座位的腰岗社区戏院。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永新 摄

目睹

半世纪老戏院透露霸气

这座大戏院藏在高要区金渡镇腰岗社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该戏院建筑面积3471平方米,虽然历经了半世纪的沧桑,依然不失其恢弘气度。

记者见到,该戏院高三层,砖混结构,楼板和梁是钢筋混凝土,柱子则由红砖所砌。前楼有验票厅,后楼为戏台、灯光吊棚等。

戏院主体为观众席,净空三层,非常壮观,设有1460个座位,椅子由铁架和木板组成,大部分外观保持完整,但由于年月久远,铁质部分已锈迹斑斑。观众席上空有序排列着数十个吊扇,扇叶已积满尘垢,但写有“港澳同胞赠”等字样仍清晰可辨。

主戏台为木质结构,尽管经过数千场次的踩踏和跃跳以及岁月洗礼,仍然结实且有弹性。戏台上方吊灯所用的棚架竟然由竹子搭建,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竹子,保持至今依然完好。

控制室的墙壁上,一排排电源开关整齐排列,以及静静躺在地面上的喇叭,无不镌刻着当年戏院的璀璨和欢腾,也封存着这座老戏院最鲜活的记忆。

回忆

历尽周折建成大戏院

记者采访时遇到一位老人。“我当年参与了这座戏院的筹备和建设过程。”老人叫黄汉邦,今年80岁,是腰岗社区居委会退休干部,提到这座戏院时,他娓娓道来。

据黄汉邦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腰岗村人口过万,是高要人数最多的大村。村里办有农贸市场、碾米厂、蔬菜站、粮站、鱼苗场、砖厂、农机站、花席站、供销社、木门厂等,在当时算是比较富裕,后来还形成了腰岗圩(每月3日、6日和9日为圩日),“物质富裕后,村民就有了文化娱乐上的追求,经村里商议,决定建一座大戏院。”

“戏院由腰岗籍、当时在广州从事建筑设计的禤振生设计,大约在1974年开建。”黄汉邦提到,在当时物资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建设戏院用的很多材料都是自筹,如红砖由村民自己烧制,“由各个村小组派工,大家有力出力,最多的时候有300多名劳力同时建设。”

然而,戏院刚建好主体工程,突然接到上级停建的通知,“停了几年后才重新开工,大约从1979年开始对外营业,高要籍的港澳同胞还赠送了数十个吊扇。”黄汉邦高兴地说。

接下来的十余年,设备完善、气势恢宏的戏院吸引来周边各村及多个专业戏剧团表演,包括粤剧艺术大师、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红线女、相声演员黄俊英、谭宾炳(太子丙)等都到场演出,群众买票入场观看,经常满座。

后来,腰岗村还买了两台电影放映机,放电影和演戏剧轮番上阵,票房不错,为村里增加不少经济收入。

有辉煌,也有落寞。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现代表演方式流行,人们对戏曲的观赏发生变化,且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前来观戏、观影的村民越来越少,票房不理想,放电影和戏剧团也减少了场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戏院难以为继,无奈关停。那两台电影放映机也卖掉了……”黄汉邦长叹一口气。

社区干部

期盼“老树开新花”

从事文旅研究的市民罗先生在记者引导下到了现场,参观后认为基于腰岗大戏院的历史价值与现状,建议采取“保护性活化 + 沉浸式体验”策略,打造乡村文旅新地标。

“保留红砖立柱、木质戏台、竹制灯具棚架等特色元素,采用传统工艺修复锈蚀座椅和门窗框架,保留岁月痕迹。”罗先生说,修复控制室的老式电源开关和喇叭,通过展示其历史功能,形成“凝固的时光胶囊”。

罗先生建议,主剧场恢复传统戏曲演出功能,引入现代音响设备,兼顾戏剧、音乐会、小型电影节等多元需求,增设村史展览馆,用老照片、戏服道具、电影放映机复制品还原当年盛况,展示戏院建设档案、港澳同胞捐赠记录等文献资料。

罗先生设想,开发“夜戏腰岗”主题夜游项目,结合灯光秀和投影技术,重现上世纪80年代满座场景。社区可与文旅部门合作,将戏院纳入“古村探秘”旅游线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分成,实现“以文养文”。

“几年前我们就有了设想,打算重新加固翻修,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但村集经济有限,难以实现。”腰岗社区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希望有识之士过来开发,结合文旅,打造成新景点,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