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赖楚欣
公园如繁星般散落全城,道路焕然一新,闲置荒地也重焕生机。当下,绿色正悄然重塑四会的城市风貌,化作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近年来,四会市秉持“绿色治理”理念,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深耕细作,将生态福祉精准送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河岸道旁。如今,“推窗见绿、步行入园”的美好愿景正加速成为现实,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城市“边角料”焕发新生机
2025年,四会市以一系列“小而美”的精品绿地改造项目,让荒废闲置地、杂乱边角地重焕生机,变身活力满满的绿色天地。
商业大道消防大队旁,曾有一块1.4万平方米的闲置地,杂草丛生、建筑垃圾堆积,宛如“城市伤疤”。如今,经过彻底清障平整,这里已变身为开阔的“花卉围草坪”,外围繁花簇拥,内里绿草如毯。铁岗桥旁3000平方米的地块,通过科学搭配细叶紫薇、鸡蛋花等乔木,以及勒杜鹃、黄榕等灌木,华丽蜕变为道路景观亮点。四会高速东出口则成了“生态迎宾厅”,紫花风铃木的浪漫与造型三角梅的灵动相映成趣,再配上缤纷时花与茵茵草坪,修补了景观短板,让主干道变身“生态走廊”。四莲公路两侧曾经的裸露地带,如今披上了整齐草坪与特色景观的新装,整体绿化效果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行车时的视觉疲劳。飞鹅岭小游园不仅种植了约300株特色绿植,成为城市的“天然氧吧”,其桥底草地设置的“我在四会遇见你”景观小品,更以一句温馨邀约,成为市民游客感受城市温情的热门打卡地。
这些“见缝插绿”的微更新,如同为城市注入一股清新之气,显著扩容城市的“绿色肺活量”,拓展了城市的“呼吸空间”。
从“有绿可看”迈向
“有园可游”
当下,四会正全力编织一张多层次的公园生态休闲网络。2025年,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的四大公园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预计年底将与市民见面。
其中,康体公园是规模最大的项目,占地7.8万平方米,坐落于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西北。它紧扣“运动健康、生态和谐”的理念,铺设了慢跑道和健康步道,设有健身区、太极广场、瑜伽平台,还打造了登山步道和山顶观景亭,并对1.2万平方米的湖面进行了改造,将成为市民强身健体、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滨江公园则依托绥江的天然资源,精心打造“活力营地”,用紫花风铃木、柚子树等营造出浪漫氛围,露营区与江景交相辉映,旨在填补年轻群体户外休闲的空白。野狸岗公园定位为“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围绕中央山坡设置了环形园路,结合现有建筑打造了休憩庭院,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商业大道街头公园(位于吾悦广场对面)预计10月开放,它将用700米碧道串联起商圈与居民区,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解决了居民“遛弯难”的问题,6000平方米的绿化区域将被打造成三角梅特色展示基地,并设有古窑文化展示区,兼具游憩、文化展示与产业推动功能。
方寸之间,亦显绿色匠心。2024年四会建成的三处特色口袋公园,巧妙地缝合了城市的碎片空间,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绿洲”。凤山花园8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告别了破损的水泥地,安全的地坪胶地面、羽毛球场和微型篮球场激发了社区的运动热情;水闸桥旁在老旧社区中“挤”出了400平方米的静谧绿意,增设了坐凳,营造了休憩角落;玉城学校旁3800平方米的荒地“点石成金”,彩虹环形步道穿梭于多彩植物间,变身兼具观赏与实用性的“绿色客厅”。
四会的绿色画卷,不仅美在视觉,更成为驱动民生与经济的“活力引擎”。新建的大型公园补齐了城区街道缺乏综合性公园的公共服务短板,让绿色生活融入日常,同时改善了微气候,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滨江露营、公园休闲等新场景催生了新经济,为周边带来了商机,助力了城乡环境提质与旅游多元化发展,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商业大道街头公园作为三角梅的展示窗口,推动了本地花卉产业的升级,实现了景观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科学规划的绿道网络串联起公园、绿地、碧道等,绿化与慢行系统相融合,让市民在悠然慢行中尽享自然韵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