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1372个村(社区)实施“一村一策”绿化规划 全链条闭环推动 肇庆乡村绿意浓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明媚盛夏,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的生态乐园里,新栽的宫粉紫荆一片蓊郁,微风轻拂,树影婆娑;走进“一村育千树”项目示范村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沥青道旁,景观树成行列阵,树下绿草如茵,令人赏心悦目。

记者 夏紫怡

明媚盛夏,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的生态乐园里,新栽的宫粉紫荆一片蓊郁,微风轻拂,树影婆娑;走进“一村育千树”项目示范村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沥青道旁,景观树成行列阵,树下绿草如茵,令人赏心悦目。

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的生态乐园里遍植绿树。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的生态乐园里遍植绿树。 记者 夏紫怡 摄

近年来,肇庆市持续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决策部署,从组织统筹、全员带动、产业融合、长效管护、增绿添美等方面全链条发力。截至目前,全市乡村绿化植树102万株,超额完成年度植树任务,为绿美乡村建设注入甘泉。

绿美积分制推动打造岭南绿园

山岗绿坡,榕树盈盈;鱼塘环绕,遍植桂树。四会市大沙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谢斌强引着记者,来到这座占地面积4亩的小山坡。只见景观林、灌木丛、绿草坪由远及近、由高至低,均被悉心栽种绿化树,流连其间,如临画卷。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自2023年以来,隆马村围绕“谋绿、扩绿、兴绿”主线,持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美乡村建设之路。

隆马村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潘国强介绍,该村立足乡村肌理,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清退低效用地、盘活闲置地35亩,平整道路、塘边等两侧绿化带约7800米,系统梳理74处“微”空间。他说:“目前,村中累计栽种凤凰木、宫粉紫荆、荔枝、龙眼、黄皮等苗木5042株。重点打造上冼村前公园、下冼村荷花池公园及25个特色绿美小生态板块。在建设中,留存原生老树、竹林元素,精选四季花木,以乔灌草科学搭配,让岭南风情与自然野趣相映,把景观节点串联成线,将生态绿意与乡土风情融为一体。”

实打实的旧貌换新颜,让村民看到绿化乡村的重要价值,纷纷主动让地,筹集资金,同心协力“扮靓”隆马村。

“为了让村民充分参与绿美乡村建设,我们推出‘绿美积分制’。村委会每年投入约10万元,村民参与植绿护绿等活动可赚积分,兑换果苗、盆栽、米面粮油等。目前已有500多户参与,积分超3000分。”谢斌强介绍,在后续管护中,隆马村牢牢把握“种是基础,管是保障”的原则,构建起三级网格化管护体系:村干部包片、村小组包段、党员群众包点,明确责任与考核,实现生态保护和苗木管护双重保障。

“一村育千树”实现多重效益共赢

提起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和“一村育千树”绿化产业项目,两者如孪生植株,相互借力攀缘,节节向上。

时间回拨到2022年。彼时,在财政部广东监管局与省财政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封开县创新推出“一村育千树”产业项目,为望高村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项目打破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构建起“村集体+村民+苗木公司”三方共赢的合作闭环:将村民自家闲置土地、村集体整合的零散地块集中流转,交由专业的苗木公司统一承包;苗木公司发挥技术与市场优势,挑选适配当地气候的经济树种与景观苗木,负责种植、培育、后期销售全链条运营。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由村集体、村民与企业按约定比例分配。

“这些树,每一棵都是咱们村民和村集体增收致富的宝贝疙瘩!”望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怡操望着眼前的绿意,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望高村,首批5400棵树盘活了77亩闲置土地,年租金收入达37.8万元,带动23.16万元务工收入。同时,为了让每一棵树木的“价值”都清晰可溯,当地还想出了“树票管树”的巧办法。

只见每一棵树都悬挂着一张“树票”,上面清晰标注着树木品种、种植时间、受益人姓名等关键信息,让产权归属一目了然。“树票”还印着专属二维码,只需扫一扫,村民和管理员就能查看树木生长状况、养护记录、市场估值等详细数据。这些数据会随着树木的生长动态更新,从幼苗栽种到成熟出售,全程追踪、实时可查,实现让每一棵树木都“有人管、有人护”。

“一村育千树”不仅重塑乡村风貌,更激活生态经济。项目历经3次迭代升级,1.0版由企业托管运营,2.0版由村集体主导。目前,3.0版引入国资参与,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园林产业园,形成“育苗—栽培—交易—销售”全产业链闭环。在国资介入后,风险管控与收益分配更趋均衡,苗木年销售额预计突破千万元,实现“绿美”向“绿富美”的质变。

齐抓共管守护“绿树长青”

推窗见绿、行路成荫、四季常绿、处处皆景,既是群众的美好愿景,也是肇庆绿美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肇庆高标准制定乡村绿化三年行动方案、县镇村绿化全民行动等多个专项方案,开展“千会万企”助力乡村绿化、苗技下乡等系列活动;对1372个村(社区)实施“一村一策”绿化规划;组建市县两级调研组及绿化技术支撑团队,实现村级指导培训全覆盖,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同时,肇庆推动“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变,从培育绿色产业和发展绿色文旅出发。其中,引导各地结合实际种植肉桂、龙眼等经济树种和果树,如高要区种植肉桂40万株,打造“桂山路”示范带218公里。推广“一村育千树”模式,在四会市、广宁县、封开县等多地盘活156亩闲置地培育桂花、金丝楠等苗木32.2万株,实现“闲资源”变“活资产”。

这份来之不易的绿意融融,如何让群众能够长久享受?深化“管”,确保乡村处处持久绿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市坚持“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多管齐下做好绿化管护。通过构建“行政村—村民小组—户”网格体系,推动村干部、党员、护林员等“入网”履职,结合乡镇农林口巡查整改与党员责任区认养,织密管护网络。

选派市县17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团队下沉培训指导1.2万人次;把绿化管护纳入乡村积分制管理、村规民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获得苗木经济收益、苗木冠名权、优先续租权等方式鼓励个人、厂企、租户等管养苗木。

新芽破土,绿树成荫。如今,行走在肇庆乡村,放眼是绿,入目如画,赏心悦目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道路两侧绿植成行,整洁干净的村巷、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翠绿勃发的小菜园,处处是乡村绿化的生动画面。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