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不法分子盯上中小学生设套诈骗 受害者年龄最小9岁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潘粤华

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接连发出预警,冒充公检法人员的诈骗分子正将黑手伸向中小学生。特别是进入暑期以来,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设下圈套,实施诈骗。近日,记者从肇庆市反诈中心获悉,暑假以来涉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警情引发关注,受害者年龄最小9岁。其中,涉冒充公检法被骗和涉网络游戏类被骗占比较大。

肇庆公安反诈部门介绍,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法律常识等特点,通过添加其社交平台账号“量身定制”骗局。这些骗子穿上“警服”、伪造“警察证”,甚至通过视频连线展示“办案现场”,用权威身份施压,恐吓、威胁让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

12岁的小怡(化名)喜欢阅读书籍,不久前在某视频平台看到一条有人清理自己不要的书籍并低价出售的视频,于是在评论区联系视频发布者。她被视频作者添加了某聊天软件账号,并拉进了聊天群。群主随后声称违法建群,“警方”已介入调查。在群主诱导下,小怡添加了一名身穿“警服”的男子账号。男子在和小怡聊天期间,以“全网通缉”等名头多次恐吓小怡。在恐惧中,小怡偷拿母亲手机,按对方指示操作,最终被骗25231.5元。

13岁的小花(化名)通过某视频平台添加了一个聊天软件账号。该账号名字是她喜欢的一个国内明星的名字。添加后,对方发来信息,称小花涉嫌透露明星隐私,让其添加“刘律师”账号配合调查。在“刘律师”的诱导下,小花拿着父亲手机,依次打开支付宝、花呗和银行APP进行转账支付。一番操作后,小花父亲的账户共损失了14945.48元。

10岁的小婷(化名)在某生活兴趣社区上添加了一名陌生人账号。对方自称是“警察”,声称有不法分子利用小婷账号进行诈骗活动,要求她配合调查,并警告她要保密,不能将事情告诉父母。小婷在对方多次催促、恐吓下,拿起母亲手机下载社交平台会议号,扫描群里二维码转账。最终,小婷母亲损失了13472元。

以上发生在肇庆的真实案例,反映了当前中小学生防诈形势严峻,不容小觑。记者梳理案例发现,除了上述类型外,在针对中小学生的诈骗案件里,免费领取游戏皮肤陷阱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常常以赠送游戏装备和皮肤作为诱饵,诱导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开启“屏幕共享”,然后以“激活、认证、验证”等名目骗取钱财。

肇庆市反诈中心提醒,对“免费送游戏皮肤、道具”的宣传别轻信,这类消息十有八九是陷阱,私下交易可能会让个人账号被盗,钱财打水漂,更别随意给陌生账户转账充值;对网络上主动搭讪的陌生人要多留个心眼,别轻易加好友,被拉进陌生群后要果断退出,不跟陌生人视频通话,更不能开启屏幕共享;看到“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谨慎,号称“轻松赚钱”却要求先交“押金”“入职费”的,全是骗局,找兼职一定要通过学校、家长认可的正规渠道;遇到威胁、恐吓,都要第一时间告知父母、老师,沉默只会让骗子更嚣张;家长、学校要加强未成年人反诈教育,告诉孩子真警察办案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流程,绝对不会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办案”,更不可能要求个人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