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实习生 汪奕
近年来,肇庆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粤文坊、粤书吧,布局便捷惠民的新型阅读空间,多举措推动资源整合等方式,致力打通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市民在“与书为邮”粤书吧看书。 记者 戴福钿 摄
特色品牌 塑造城乡文化生态
作为广东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试点,近年来,肇庆积极打造小而美、颜值高、功能齐全的粤文坊,以及集艺术展览、非遗体验、培训讲座于一体的“文化客厅”,以兼具地域特色与人文温度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8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端州区星湖西堤的星湖艺术馆粤文坊。在一楼的油画体验区,市民张女士正与好友坐在画架前,将眼前的星湖美景融入画中。二楼的书画展区以及不远处的非遗展示区,同样迎来了不少参观体验的市民和游客。
“星湖艺术馆粤文坊于2023年揭幕,以布局精巧、设计感强等为特色。”肇庆市文化馆办公室负责人史茹兰介绍,这所粤文坊是由市文广旅体局指导,市文化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面向公众开放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有艺术展览、观摩体验、非遗集市、活动讲座等区域。
作为我市别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该粤文坊依托位于星湖边的优势,创新将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传承、旅游体验深度融合,可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艺术熏陶、观摩体验等多元化特色服务。
据统计,自揭幕以来,星湖艺术馆粤文坊已举办茶艺体验、非遗体验、油画创作、青年夜校等公益活动超50场次,并长期举办书画作品展、书画体验课,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览星湖美景之余,沉浸式感受肇庆的传统文化魅力。
肇庆敏捷广场粤文坊、四会大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同样是我市推进新型“文化客厅”建设的有效体现。以肇庆敏捷广场粤文坊为例,其立足都市商圈,聚焦年轻群体需求,推出音乐分享会、艺术展览、才艺演出等潮流文化活动,成为商圈里的“文化绿洲”,受到市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市民在星湖艺术馆粤文坊体验手工艺品制作。 记者 戴福钿 摄
全民共享 织密多元“阅读网”
粤书吧、砚都书房、砚童书吧……近年来,伴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从历史文化街区到社区角落,从旅游景区到民宿酒店,肇庆新型阅读空间正以多元形态嵌入城乡生活,构建起便捷可及的“一刻钟阅读圈”。
周末傍晚,漫步肇庆宋城骑楼街,在熙熙攘攘的街区中,一处设计清新的店铺“与书为邮”吸引着人们眼球。这家主打肇庆文创的店铺,其二楼便是别具特色的网红打卡点粤书吧。只见里面设有10余个电话亭式的阅读卡座,四周分布有图书区、旧唱片区、饮品区。复古与现代交织的设计,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
“‘与书为邮’粤书吧是市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肇庆邮政公司以及第三方公司共同打造的新型阅读空间,在今年5月正式开放。”肇庆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黄国华说,该粤书吧有图书近600册,与市图书馆进行联网,实现图书统一采编、资源统一调配。
黄国华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共有粤书吧21个,分别设在村(社区)、民宿、酒店、景区等,将阅读与文化、旅游、休闲等元素紧密结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阅读体验。
据了解,近年来,肇庆全面布局建设新型阅读空间,打造了粤书吧、砚都书房、砚童书吧、党建(群)书吧等一系列特色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粤书吧、砚都书房、砚童书吧、党建(群)书吧等品牌阅读空间89个,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更将图书借阅服务直接延伸至市民日常生活中,确保公共文化的均衡与广泛供给,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贴近服务与全民共享。
全域布局 实现文化与生活融合
记者从肇庆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和居民需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丰富业态等方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扩面。
“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多以行政区域布设为主,服务难以覆盖城乡各群体。”肇庆市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郭炜明介绍,为大力布局便捷惠民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肇庆注重因地制宜、特色赋能,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市街头巷尾、乡村阡陌,或嵌入书店、咖啡店、城市公园、商圈,或设在传统村落、民宿、乡村旅游点,将文化服务与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以文化人”与“以文塑旅”双向赋能。
为强化阵地管理,肇庆在坚持公益普惠、多元互动的基础上打出“组合拳”,一方面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共建共管共享设施空间和服务资源。如星湖艺术馆粤文坊由市文化馆与文化机构共建,砚童书吧依托幼儿园场地资源,有效降低政府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市级统筹+区县落实”机制,明确粤书吧、砚都书房等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标准,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阅读资源共享。
据悉,截至目前,肇庆已建成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140个,年均举办活动超300场,服务群众逾10万人次。这些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正以鲜活的姿态承载着市民的文化期待,成为肇庆建设文化强市的生动缩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