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旧照寻踪到身份认定,四会各界帮侨眷了却多年心愿 抗日英雄墙新添一位“南侨机工”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四会市民李洪强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印有“乐为侨眷办实事,助力英雄美名归”的锦旗送至四会市侨联,感谢在侨联和热心群众的帮助下,终于证实了其父李德明作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支援抗战的身份。今年6月,李德明的姓名及肖像最终得以补录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英雄墙之上,了却了李洪强的多年心愿。

记者 王绮彤 通讯员 黄友好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四会市民李洪强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印有“乐为侨眷办实事,助力英雄美名归”的锦旗送至四会市侨联,感谢在侨联和热心群众的帮助下,终于证实了其父李德明作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支援抗战的身份。今年6月,李德明的姓名及肖像最终得以补录在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英雄墙之上,了却了李洪强的多年心愿。

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英雄墙上,李德明的照片和名字终于补录上去。     受访者供图

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英雄墙上,李德明的照片和名字终于补录上去。 受访者供图

缘起: 一张旧照片背后的故事

2022年,李洪强偶然在《四会文史》一书中读到了一篇文章《一张旧照片背后的故事》。文中记录了他父亲李德明作为四会解放后驾驶客车入城第一人的往事,还详尽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李德明生前为印度尼西亚华侨,祖籍四会贞山街道独岗社区上沙四村人,80多年前,中华大地在日寇铁蹄肆虐下,国内熟练司机奇缺,年仅20多岁、身怀汽车驾驶和维修经验的李德明毅然响应号召回国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返回四会娶妻生子,并先后在美国驻沙面领事馆、广州市公共客车公司、省属汽车运输公司、四会市汽车站从事客运专职司机、汽车节油技改等工作直至退休,并于1983年去世,享年64岁。

回忆起父亲,70岁的李洪强不自觉眼泛泪光。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李德明是一个为人低调、埋头干实事的人,鲜少向子女们提及他的过往,因此对于他的人生经历,李洪强仅有粗略的了解。印象中有一次,父亲向他提起过,自己在云南参与抗战物资运输时感染疟疾,面对反复高烧、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他依旧咬牙坚持,出色地完成任务。

“父亲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我一定要探寻到他的故事!”读罢文章,李洪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找到了文章的作者——四会市交通运输局原副主任科员、工程师林开根。林开根今年80岁,自2005年退休后,以文学创作为爱好,四处走访邻里、收集资料,撰写四会本地的文史故事。

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现年90多岁的老街坊蔡东向林开根提供了一张极为珍贵的老照片。其背后的字迹显示,该照片拍摄于1952年9月15日的四会东城街道五马岗,记录的是李德明首次从广州驾驶美制“道奇”牌木炭蒸汽客车到四会的情景,这成为解放后四会第一条陆上客运路线的见证。

作为老交通人,这张老照片立即吸引了林开根的注意,尘封的记忆也随之在脑海中苏醒。“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李德明驾驶着客车进城时,轰动了整个四会,吸引了无数的围观者。我踮着脚尖挤在人群中,也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林开根表示,借此旧照书写四会汽车客运发展的历史,是他撰写《一张旧照片背后的故事》的初衷。

但不曾想到的是,正是这“无心插柳”的一次创作,激发了李洪强往后三年执着于完善父亲“人生拼图”的决心。林开根被其孝心感动,两人就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探寻: 历尽艰辛终于证实身份

从林开根的文章中,李洪强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李德明曾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提出的“有技术青年回国支援抗日”号召回国。这与他记忆中父亲偶然间提起过的“自己曾作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成员到云南、四川支援抗战”的经历相契合。

据了解,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1939年由陈嘉庚发起组建的海外支援抗战华人团体,成员包括3200余名来自东南亚多国的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该团体以滇缅公路为运输主线,承担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1939年至1942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15000多辆汽车及其它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1000多名南侨机工献出宝贵生命,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战后部分机工返回南洋,其余参与新中国建设。

然而,李洪强遍寻史料,却没有找到李德明支援抗战的信息。今年3月,李洪强前往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向工作人员表明侨眷身份。最终,他在纪念馆收藏的《南侨机工英名录》中找到了父亲李德明的名字,资料显示李德明是1939年3月响应号召回国参加抗日的一名机工。但由于信息缺失,纪念馆的英雄墙上并没有李德明的照片。

李洪强在心中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让父亲的姓名及肖像上纪念馆英雄墙,以告慰父亲当年的烽火赤子之心。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证明名册上的李德明和父亲是同一人?在这个问题上,李洪强犯了难。由于年代久远和特殊历史原因,李德明的归侨信息资料和原工作单位个人档案资料全无。

无奈之下,李洪强只好求助于四会市侨联,请求协助查找李德明关于南侨机工身份资料以完成心愿。在接到请求后,四会市侨联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跟进有关事项,分析梳理李洪强所提供的资料。但遗憾的是,经过多方查阅,未能查找到关于证明李德明是归侨身份的档案资料,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对此,四会市侨联改变了工作思路,一方面仍不放弃继续查找档案资料,另一方面积极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沟通,挖掘线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努力,四会市侨联从南侨机工官网的机工名录中,搜索到了李德明的相关资料。其中籍贯为“广东四会人”的关键信息,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关于李德明的名册资料信息一致,为打破僵局带来曙光。

与此同时,在四会市侨联的牵线下,林开根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取得联系,仔细阐述《一张旧照片背后的故事》文章的创作历程。文中所提到的关于李德明的年龄、职业、回国时间、工作经历以及旧照等多重信息,均可印证李德明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名册中的李德明为同一人。

圆梦: “普通人也能成为大英雄”

6月23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庄严地将李德明姓名及肖像补录在抗日英雄墙之上,供后人缅怀瞻仰。李洪强的多年心愿终于达成。

回顾这段历程,李洪强感慨万千:“我父亲李德明一生赤诚报国,在滇缅公路上日夜奋战,恪尽职守,挥洒热血。在帮助父亲补录英雄墙的过程中,困难和波折重重,一度难以坚持下去。然而我有幸获得了不少人的帮助,四会市侨联积极联络和搜寻资料,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对我说‘不要急,我们多久都愿意等!’。林开根先生更是时常鼓励我不要气馁,并以亲身经历为父亲作证,感激之语一时道不尽。”

20世纪70年代,时任四会市汽车站汽车维修车间副主任的林开根曾与李德明短暂共事过。在他的印象中,李德明热情爽朗,在没经任何技术培训下,就能够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每天对车保养、维护等任务。

更早的时候,面对多弯路、险路、泥路的怀(集)广(州)客运线,李德明还主动请缨,承担这条客运支线班车任务。因工作表现突出,深受沿线乘客称赞,多次荣获“优秀工作者”等称号。林开根推测,正是经过滇缅公路抗日运输线上“驾修合一”的日夜历练,李德明才能掌握如此过硬的技术本领。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驾驶员,也可以成为大英雄!”谈起李德明,林开根不由得竖起大拇指,“此前我对南侨机工的历史知之甚微,经此一遭才有了深刻的了解。更没想到的是抗战的英雄原来就在我们身边!80多年前,李德明用轮胎丈量救国之路,80多年后,他的美名重归英雄墙。这份爱国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