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全市已活化利用588座百姓祠堂 祠堂赋新能 乡风润万家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古祠堂是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建筑,承载着宗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近年来,肇庆各地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遗存,纷纷创新探索“祠堂活化”路径,如打造村史馆、成立议事厅、建设文明实践主阵地等,延续传承家风、保存乡愁文化功能的同时,更成为乡村治理、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记者 夏紫怡

古祠堂是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建筑,承载着宗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近年来,肇庆各地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遗存,纷纷创新探索“祠堂活化”路径,如打造村史馆、成立议事厅、建设文明实践主阵地等,延续传承家风、保存乡愁文化功能的同时,更成为乡村治理、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以历史为根打造村史馆

椿柱、风柜、腐乳塔、灭火枪……趁着暑假,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到高要区赤水塘社区村史侨史文化馆,从农用生产工具中了解昔日耕作的不易,从镌刻历史痕迹的照片里感知岁月的流逝,这座由吴氏宗祠活化利用而建的村史馆,正以文化传承的方式滋养着后人。

高要区赤水塘社区村史馆。受访者供图

高要区赤水塘社区村史馆。受访者供图

赤水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世华介绍,赤水塘社区是广东美丽侨乡,而这座变身村史馆的祠堂,如今也成了村民的文化客厅:清晨,老人们唠着家常;假日,侨胞返乡惜怀过往;偶有青年在此交流桥乡文化。“现在的祠堂,会‘说话’、有‘心跳’。” 吴世华的话语里满是骄傲。

而四会市江谷镇新屋村委会前锋村曾公祠,为前锋村武工队战斗旧址,亦称蛇窿粮仓偷袭战旧址,基于厚重的革命历史基础,当地在2023年便将曾公祠活化利用,打造以乡村发展历史为主题的新屋村史馆,着重打造江谷镇重点红色景点,赓续红色精神,传承乡村文脉。

新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冼进容感慨道,有了村史馆,游客多了,沉寂的乡村也跟着热闹起来。在她看来,村史馆的走红,不仅因其历史文化内涵,更得益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我们还推出‘祠堂+’活动,充分活化利用祠堂、村文化室、绿美小公园、景区设施、文化广场、不可移动文物等场所资源,打造融合图书阅读、农村公益讲座、乡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新型文化空间。支持中小学幼儿园等青幼儿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等,让祠堂活化利用走心走实。”

议事厅小课堂育新风

古樟树下,高要区新桥镇湾边村梁氏大宗祠里,湾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康贤正和十几位村民围坐,茶香氤氲中讨论着水渠修缮方案。

如今,以祠堂为载体,将其打造成为村民自治议事场所,同时借助祠堂团结宗亲,和睦乡民的传统价值。高要祠堂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

梁康贤告诉记者,此前湾边村设立了宗亲会,奈何商讨议事多受场地限制,如今,在祠堂里,桌椅一摆,本子一摊,大家围坐一起,既可畅所欲言,又不受限于场地。“修水渠的方案里,因涉及部分村民的宅基地,动员工作较为被动,通过祠堂议事厅,我们召集了宗亲族人代表,出谋划策,上门劝说,这道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而在封开县莲都镇,当地依托孔庙、玉辉堂等古祠堂、历史建筑群等,将其转化为传播新思想、培育新风尚的文明实践新课堂。

封开县莲都镇书画公益班在古祠堂玉辉堂开展。     受访单位供图

封开县莲都镇书画公益班在古祠堂玉辉堂开展。 受访单位供图

在刚刚过去的6月,暑期“乐享暑假 翰墨飘香”书画公益班在玉辉堂开课,孩子们在百年书院的氛围中提笔运墨,感受书法国画魅力,厚植文化自信。

不止于此,当地还将玉辉堂家风文化园中的清廉家风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结合,成为基层党建与廉洁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见贤思齐、养心修德的实景教育,推动党员干部涵养优良作风,带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持续推进从空间活化到价值传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祠堂改造过程中,保留着建筑原有的木雕楹联、碑刻牌匾等文化元素,使祠堂保留最初的韵味。改造后的祠堂既陈列着传统农具等历史物件,又具备开展红色讲座、非遗展演、商讨议事的现代功能,实现“祭祖仪式与讲座展演同场、族规宣讲与文化培训共存”的弹性空间利用。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活化利用588座百姓祠堂。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资金配套与文保修复、产权归属与长效管理,文化认同与示范效应等难题。如何才能让祠堂在活化利用中,从空间再造中实现功能拓展,在文化解码中完成价值重铸,肇庆各地也做了不少探讨。

如资金支持上,封开县探索“祠堂活化专项引导资金”,明确“政府补一点、社会筹一点、宗族出一点”原则,资金优先支持位于重点发展区域、宗族基础较好、文化特色鲜明、有潜力形成可复制模式等示范性强的祠堂。

在功能拓展上,高要区常态化在酒堂(祠堂)开展书法、诵读、戏曲、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花席、洋篮等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农村酒堂(祠堂)提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成效,增强群众对家乡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从古老的祠堂到文化阵地,从垂垂老矣到活力新篇,肇庆的实践证明:祠堂活化利用实现让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共融,奏响和谐乐曲。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