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何晓卫
广宁县洲仔镇5个村靠林地碳汇项目获得21万元“生态分红”;横山镇罗锅村“驿站型”农污处理站,污水净化设备运转不停,旁边的农资服务点正热闹营业;广宁“以竹代塑”公司的生产线中,竹粉变成可降解餐具,竹纤维板材也可替代传统塑料建材……这些鲜活场景的背后,是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深耕生态治理的不懈努力。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表现突出集体,该局榜上有名。日前,记者走进广宁,解码这份亮眼生态答卷。
碳汇交易激活“绿色财富”
“以前守着青山没收益,现在林子也能‘生钱’!”洲仔镇李伯口中的“生钱之道”,是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推动的林业碳普惠项目,通过把村里林地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量化,由政府主管部门确认形成减排量指标用于交易,这个过程不对村里原有林地产生任何影响。
2024年,广宁县核证减排量达33.6853万吨,交易14.58万吨,为全县13个镇107个村注入532万元集体收入,规模居全省近年之最。
通过林业碳普惠,广宁县获得“两山”转化生态红利。在此基础上,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再次推动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落地。作为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修订后全省第一单业务,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为洲仔镇3个村增收5.8万元。“我们要让生态优势变成真金白银,让老百姓尝到绿色甜头。”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生态股负责人说。
此外,广宁县引入碳汇修复机制,让司法保护生态走出新路子。在一宗滥伐林木案中,违法者陈某某等人购买1000吨林业碳汇抵消生态损害,相关做法被省高院列为首批司法保障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既保护了山林又探索出“违法者补偿、生态得修复”的双赢路径。
创新模式破解治理痛点
“以前这个污水处理池坑坑洼洼、环境脏乱,现在场地平整美观,让大家几乎忘了这里曾是污水处理池。”罗锅村村民李伯高兴地说,经过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创新运用EOD理念,罗锅村建成全省首个“驿站型”农村污水治理站点,面貌焕然一新,驿站投用后,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通过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不断解决农污设施“建得起、养不好”的痛点,全县农污治理率从2021年的64.33%提高至2024年底的84%。通过科学谋划,党建聚力探索生态开发新模式,推动全省首个EOD项目,广宁县“碧水—竹海—文旅”项目成功落地,获授信30亿元,有效破解环境治理、生态文旅等资金难题。
三级联动打造“无废样板”
在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竹粉占比25%-30%的竹塑粒变成可降解餐具;广东海鹏竹纤维新材料公司内,科研人员正攻关竹纤维板材替代传统塑料建材……这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生动剪影。“我们靠党建+三级联动推进,县委统筹、乡镇主抓、园区落实,党员包片督导。”该分局“无废城市”项目负责人介绍。如今,“以竹代塑”成广宁特色,无废理念融入城乡肌理。
从助力广宁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拿下全省碳普惠“第一单”;从集体荣誉“三连冠”到此次获省级表彰,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用实干诠释“生态优先”。“这是荣誉更是动力。”该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颖表示,将持续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为绿美广东贡献更多“广宁方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