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院士专家“全科会诊” 肇庆产业向新图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本次活动以“人才引领创新 科技赋能发展”为主题,聚焦肇庆产业升级痛点。7月3日,专家团兵分八路开展精准服务,其间还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调研,探索高端科研载体建设。

记者 陈洁 苏燕君 甘婉怡 陆志锋 刘浩辉 王永强 李考考 林琳

通讯员 曾辉 梁志恒 何凤仪 伍玉如 黎丹彤 丘碧昌 刘卓恒 麦秀碟

统筹记者 林琳

7月2日至4日,省科协服务产业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肇庆行活动在我市举行,同步开展广东科技专家肇庆乡村行活动。7月3日,包振民、李烈军、谢胜利、王一飞等4位院士领衔,逾40名高层次专家深入肇庆产业一线,为水产养殖、五金制造、南药开发等特色产业把脉开方,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省科协领导成洪波、华旭初,市领导刘泾波、周燕、申奥、严宏宇参加活动。

专家团在四会兰花种植企业了解兰花品种。     西江日报通讯员 何晓峰 摄

专家团在四会兰花种植企业了解兰花品种。通讯员 何晓峰 摄

本次活动以“人才引领创新 科技赋能发展”为主题,聚焦肇庆产业升级痛点。7月3日,专家团兵分八路开展精准服务,其间还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调研,探索高端科研载体建设。

专家团还将在7月4日的总结会上围绕水产、五金、南药等七大产业提交高质量发展方案。省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搭建平台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助力肇庆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据肇庆市科协介绍,此次活动是落实省科协“1+3+2”主业的实践,后续将推动建立院士专家服务站、产学研基地等长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献计水产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7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贝类遗传学与育种学专家包振民深入鼎湖区水产养殖一线调研,并在座谈会上针对当地水产养殖技术瓶颈提出系统性建议,为肇庆水产养殖业注入科技动能。

当日上午,包振民率队实地考察肇庆市德邦坚农业有限公司和广东德瑞水产有限公司,详细了解肇庆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在调研中,包振民重点关注育种技术提升、养殖模式创新及病害防控等关键环节,并与当地企业代表、科研人员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企业代表围绕水产养殖提出技术需求,包振民结合调研成果,为企业一对一解惑释疑。他指出,肇庆水产养殖业要以“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为核心实现产业升级,建议企业加强与良种选育机构合作,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投喂、水质监测及病害预警,同时可以探索高密度工厂化养殖模式。

针对企业提出的育种、技术提升、运输方式、团队建设等痛点,包振民建议,一要通过提升养殖水质和优化种苗,保障水产品的整体质量;二要突破饵料配方与粪污处理技术,推动光伏制氧等工业化养殖创新,提升高密度养殖的产量;三要完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冰块保鲜+品牌打造”等技术,提升鳜鱼、罗氏沼虾等水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包振民呼吁企业强化自主科研能力,将种质创新、装备升级与生态标准贯穿全产业链,最终实现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包振民院士率队实地考察肇庆市德邦坚农业有限公司。西江日报记者 甘婉怡 摄

包振民院士率队实地考察肇庆市德邦坚农业有限公司。记者 甘婉怡 摄

献计五金  协同创新是破局关键

7月3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李烈军率多位材料领域专家深入高要区金利镇企业一线调研,并在座谈会上为高要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把脉开方,强调协同创新是破局关键。

座谈会上,李烈军点明,高要五金产业规模庞大,已到转型升级攻坚期。他认为,高要五金产业必须通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及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聚焦金属材料研究前沿方向,以“柔性平台”模式为高要十余万产业工人和众多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为产业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

与会企业代表集中反映了在高端材料研发、关键工艺优化以及专业人才培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针对这些共性问题,专家们结合各自专长,分别从产业基础优势、材料科学机理、技术转化路径及高频次对接服务等角度,提供方向性指导和解决方案。大家一致认为,高要毗邻广佛的“一小时生活圈”优势,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便利。

刘泾波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院士专家的倾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强调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将院士专家的智慧切实转化为推动产业跃升的动能。

活动中,高要区金利镇五金行业协会与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签订科技服务框架协议,标志着常态化、机制化的高端智力服务正式落地。

献计AI      战略考量要实事求是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7月3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胜利率队走进风华高科,分享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痛点进行探讨。

风华高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当前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该公司于2023年成立智能与数字化中心,通过整合数字化与自动化人才,推动自动上下料及智能物料等共性技术应用等,推进全流程信息化建设。但在推进过程中,该公司遇到部分技术难题。谢胜利就相关难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双方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质量检测方面的前沿应用,并就相关合作进行初步沟通。

当天下午,谢胜利在市政务和数据局召开了讲座,作“AI技术助力企业智能转型”及“‘天地一体化’智能网络关键技术”主题报告。谢胜利以实际案例说明人工智能在针灸技术传播、城市低空经济方面的作用,他表示,AI应用的目的在于成本重构与流程优化等,但当前技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建议企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战略考量,积极与前沿技术团队进行碰撞,提升数据质量,根据特定场景部署垂类大模型等。

献计南药  二产突破三产融合

7月3日,2025年度服务产业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肇庆行活动“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讲座活动在肇庆学院举行。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暨南大学教授王一飞作“创新药物与大健康产品研究开发”专题讲座,为地方高校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也为肇庆破解南药产业科技转化瓶颈、产业链条延伸等关键问题提出智慧方案。

据了解,王一飞主要从事创新药物和生物材料研究开发,由其领衔研发的国家中药1.1类创新药“虎贞清风胶囊”,已通过技术转让在四会市广东一力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生产,为肇庆南药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专题讲座上,王一飞表示,肇庆要充分发挥南药这一“岭南瑰宝”的资源禀赋,从二产突破、三产融合等方面破局。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依托肇庆学院等地方高校科研平台、技术支撑、专业人才优势,破解南药深加工技术短板,并注重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引擎作用,赋能二产发展;另一方面,聚焦肉桂、巴戟天等道地南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等举措,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献计兰花  把握消费动向“走出去”

7月3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以及肇庆学院的专家前往四会市石狗镇,详细了解兰花花农的需求,并为花农提供现场指导和培训种植技术。

专家团建议,四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把握消费动向,培育更多可观赏、可食用、可药用的兰花品种,提升兰花品质,同时利用直播带货,扩大销售渠道,推动四会兰花“走出去”;要做好四会兰花品牌建设,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兰花文化,举办兰花嘉年华、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四会兰花影响力;要加快兰花产学研交流合作,积极对接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推进兰花相关技术应用与推广、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服务、引育高端技能人才、建立兰花种植标准,不断推动兰花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献计乡村    赋能特色农业产业升级

7月3日,广东科技专家肇庆乡村行活动同期举办。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的专家赴封开县、怀集县开展技术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在封开,专家团为杏花鸡、早脆梨、麒麟李、灵芝等特色农业产业支招解题,为封开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封开站由广东省科协有关负责人带队,汇聚了来自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省科协等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的十余名专家。他们走进特色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在田间地头与果农、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农产品的标准化养殖、品牌建设及市场销售情况,研判面临的挑战,分析未来发展规划等。

来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团深入怀集县岗坪镇、诗洞镇,为当地特色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天上午,专家团来到肇庆鑫竹源食品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企业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岗坪切粉等米面制品的加工工艺,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专业指导,并就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专家团还来到诗洞镇雄海龟鳖生态养殖基地,实地调研龟鳖养殖情况,结合基地实际,在种苗培育、病害防治等方面给予专业建议,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怀集县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家团的指导为怀集特色农业注入了科技动力,接下来,怀集县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乡村振兴。

献计产业    强化技术创新与品牌赋能

7月3日,有关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的形式,助力肇庆高新区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攻关。专家团先后来到广东庭嘉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华源科技股份公司等地。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电子学会汽车电子分会副理事长吴伟斌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各类配套产品需求持续旺盛;企业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技术“卡脖子”领域加大研发总量,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精准对接市场多元化需求,同时强化品牌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赋能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吴伟斌表示,希望当地党委政府能够搭建更多创新平台、加强科研合作,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