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程伟浩
拐进广宁石咀镇三宿山,清泉淙淙,半亩见方的“氹仔”塘散落山坳,水面波光如珠。塘边,养殖户随手拔起一把青绿色的象草投入鱼塘中,原本平静的水面瞬时沸腾,一尾尾倒刺鲃跃身争食,激起阵阵浪花。
养在“氹仔”的倒刺鲃。 记者 夏紫怡 摄
凭借三宿山优质的山水滋养,青山好水育“金”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成为石咀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的生动写照。目前,当地正加快推进倒刺鲃规模化养殖,着力打造特色渔业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天然“氹仔”养殖宝地
倒刺鲃(俗称青竹鱼),因背鳍前一根锐利的倒刺得名,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常栖于江河上游、水体中下层,为草食偏杂食性鱼类。
7月正是渔获佳节,工人下塘,渔网刚破水,一尾尾银鳞翻涌如星河倒灌,活蹦乱跳的鱼群撞得网面震颤不休,肥硕的鱼尾劈啪溅出水花。经过一年半以上养殖,倒刺鲃已经生长至2斤,即可捕获上市。
为何养殖周期长,出塘规格如此“瘦身”?
作为当地规模养殖户,广宁县南源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欧国权道出其中奥妙。石咀镇向来有“氹仔”养殖的传统,三宿山涧溪潺潺,天然山泉源源不断流入塘内,生态系统稳定。“人工投苗后,因需喂养,目的是让鱼在流水中追逐天然饵料,保持足够的运动。”由于水质优越,氹仔滋养的鱼仔虾毛就成为倒刺鲃追逐的对象。该模式下养殖的倒刺鲃鱼肉滑嫩紧致,清甜鲜香,脂肪分布均匀,可谓是长周期养殖的浓缩精华。”
目前,该合作社养殖规模已达5万尾,养殖面积50亩,亩产达1500斤,基地每天平均能出产300斤成鱼,市面售价可达38元一斤,不少深圳、顺德等地中高档酒家也纷纷伸出合作橄榄枝。
科技帮扶联农带农
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帮扶石咀镇负责人林伟强介绍,早在2021年,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调研石咀镇农业发展需求,联合石咀镇政府及市驻镇帮扶工作队,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三方联动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倒刺鲃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市农林科学院提供水产养殖技术和良种支持,推动这一创新模式在广宁县南源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落地,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带动农户参与倒刺鲃养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合作社+农户”的特色水产养殖模式得到持续推广,形成了集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养殖生产、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近2年,通过政府的培育,全镇倒刺鲃养殖面积已达150亩,亩产约1500斤,年产值约700万元。随着倒刺鲃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劳务需求的增长,也带动了周边村民通过参加务工实现增收,高峰期每天可达20余人,实现“养鱼富农、产业兴村”的美好愿景。
村民欧文超一边熟练地将倒刺鲃分拣、称重、装车,一边说道,“农闲时来基地干活,一天能挣不少钱呢,既学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
作为养殖带头人,欧国权也常到合作社养殖户塘头,现场为他们传授“实战”经验。“不要过量人工投喂,投喂量应该控制在鱼体重的2%—3%。倒刺鲃属于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生长关键期要根据水温、天气等灵活调控水质、投喂和防病等养殖要素。”
面对满屏青山,竹林环绕的生态环境,欧国权憧憬道,广宁素有厨师之乡的美誉,这里好山好水,也理应朝着“食材之乡”的品质方向发展。
全镇推广树立品牌
而这份追逐“食材本味”的效应,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接踵而至的订单和食客。其中,倒刺鲃鱼生已然成为石咀镇一道“农家名菜”。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挤满了闻香而来的食客。晶莹的鱼生切片薄如蝉翼,入口刹那,冰凉鲜嫩的触感,裹挟着醇厚鱼香席卷味蕾,让食客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来了一拨又一拨。
为了趁势发展,技术破局,针对散户养殖技术难题,驻镇帮扶工作队联合市农林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标准化养殖培训,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倒刺鲃的品质。协同产销对接,保障增产增收。以养殖龙头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
肇庆市政务和数据局驻石咀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蔡志韦介绍,接下来,石咀镇将会同驻镇帮扶工作队,结合农村科技特派员技术帮扶工作,在今后五年持续推广倒刺鲃和光倒刺鲃两个西江河名优水产品种的养殖,计划养殖面积扩大至周边乡镇,预计年产量30万斤。同时,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建设育苗生产基地,为种苗供应提供保障。
石咀镇还将利用倒刺鲃特色水产,建立农家乐宣传销售、建立品牌,利用美食的带动效应,推动广宁县南源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农场建立体验性的民宿,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