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6月中旬,绥江洪峰裹挟着暴雨,在怀集县城肆虐。凌晨两点,一束强光划破黢黑的夜幕,肇庆市森林消防大队(以下简称“森防大队”)队长林庆紧盯着前方激流。橡皮艇在洪流中艰难划出“之”字形轨迹,每一次转向都是生死博弈。“油门拧尽了都顶不住水流的冲击,船头稍微偏一点,就有可能撞上护栏,造成艇翻人落水。”
肇庆市森林消防大队开展“以水灭火”实战化演练。 受访单位供图
抗击洪涝灾害后归队数日,林庆走起路来仍是微瘸。这场超出森防大队原有职责范围的生死救援,是肇庆市应急管理局统筹推进“全灾种、大应急”能力建设的一次实战检验。森防大队虽名带“森林”,足迹却不限于山林。从山林焦土到翻腾浊浪,从扑救山火的“逆行者”到激流中的“生命方舟”,森防大队在市应急管理局的指导下,正快速成长为守护肇庆安全的综合性应急尖兵。
山火战场:
科技赋能与战法革新
肇庆市森林消防大队成立于2011年,最初的战场在肇庆连绵的青山。2019年划转至市应急管理局管理后,森防大队迎来了系统性变革的契机。在市应急管理局党委的统筹规划与强力推动下,大队的装备更新、技战术升级、训练转型被提上日程。
在省市联训和实战检验中,森防大队队员们逐渐认识到,仅靠传统的风力灭火已跟不上形势,要大力发展“以水灭火”。在一次次的刻苦训练中,队员们逐渐适应扛着40斤重的水带攀爬数百米高山。“水永远是火的克星,是最理想的灭火剂。”林庆说。
如今,在“宜风则风,宜水则水;风水结合,地空配合,立体灭火”战术原则指导下,森防大队运用无人机高空监测火势,利用风力灭火机快速接触火线,控制山火蔓延的速度和范围,同时利用高压水泵接力引水,确保人员“后路”,遇到高强度火头则风水互换,轮换作战。这些技战术的迭代,让“打早、打小、打了”的基本原则成为现实。
去年,高要金利发生山火,因腐殖层厚及膝盖、松林易燃,火借风势变大,瞬间突破防线,威胁西江林场。森防大队副大队长黄建华带队直扑最危险的火头,用身体和高压水枪筑起隔离带。
明火扑灭后,无人机仍盘旋在高空,精准定位每一处暗燃的树桩,防止复燃。队员们守候到清晨才从前线撤下,防火服上满是焦土。“趴着打火,滚着下山,大家都习惯了。”完成任务后,教导员蔡云霆笑着拍去满身焦灰。
洪峰大考:
残酷战场洞见能力跨越
2022年,市应急管理局敏锐洞察到“全灾种”救援趋势,前瞻性地将水域救援纳入森防大队的核心训练科目,并配发基础装备,为森防大队拓展救援能力边界打下基础。
刚过去的怀集特大洪水是检验训练成果的残酷考场。在市应急管理局的统筹调度下,森防大队抵怀后马上开展排涝工作,在县城淹没区昼夜不停排涝8.4万立方米。然而几天后,洪峰突至,任务陡变——静水排涝队必须化身激流救援队!
真正的考验在绥江边最低洼的城东加油站,这里水流湍急,漩涡暗藏。林庆带领的救援小组人手极度紧缺——每艇仅配一名操机手、一名观察员、一名安全员,远低于标准配置。
危急时刻,去年开展的水域集中训练发挥了关键作用。救援小组在激流中救援时,舷外机遭遇水中蛇皮袋缠绕,橡皮艇在激流中失控打转。千钧一发之际,业务骨干梁佰金果断猛拽钥匙熄火,探身抬起舷外机扯断缠绕物,重新启动引擎,硬生生抢回生机。
“当晚夜色浓重,连月光都没有,只有暴雨和无尽的黑暗。”身高一米八四的队员梁家铭,因缺乏特大号防护靴,只能一次次穿着训练鞋跳入污浊的洪水中,用力拉拽以固定正晃动的橡皮艇,协助转移危重病人和孕妇。
30名队员彻夜未眠,8艘橡皮艇在洪水中往返穿梭,158名被困群众最终安全脱险。
洪水退后,森防大队再次转换角色,用大型排涝设备24小时不间断为受浸小区抽排积水,累计抽排积水14.6万立方米,帮助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
全灾守护:
擘画“大应急”蓝图
如今,森防大队拥有2200件总价值约1500万元的高精尖装备。这正是市应急管理局打造“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体系的坚定决心与系统投入的缩影。
市应急管理局通过国债项目等多渠道争取资金,科学规划,补齐短板,购置大流量排水抢险车“龙吸水”、救援运兵车、水陆两栖救援车、水下机器人、砂石打包机等重型、先进救援装备,同时配备个人防护、通信指挥、生命探测等专业设备,使森防大队基本具备应对防汛抗旱、森林火灾、水上救援、地震地灾、山体滑坡等多类灾害的能力。
森防大队还推行准军事化管理,锻造铁一般的纪律,强调“纪律作风是保障安全的最基本前提,是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石”。
森防大队全年对县区森防队伍进行考核培训,让“风水结合”等先进技战术辐射全市。如今,森防队伍主动钻研新战法,并实现水火并治、多线作战,思想与能力的跃升,正是市应急管理局系统性重塑森防大队的核心成果。
记者手记
当被问及奔赴火场或洪峰时是否会先向家人报平安,森防大队队员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没有这个习惯。”“一般是提醒他们少打电话,以免占线妨碍工作。”
这份默契源于他们的日常:时刻检修装备、磨砺技能,为下一次奔赴未知险情做好准备。他们的每一次出发与凯旋,都铭刻着肇庆“大应急”体系建设的坚实足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