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刘春林
6月17日,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过境肇庆,怀集县中洲镇遭遇强降雨。据气象部门监测,当天8时到12时,怀集县最大降雨量为下帅乡的212.7毫米,紧随其后的便是中洲镇三联村、水下村及中洲镇区,录得雨量均超过129.7毫米。持续的强降水导致中洲河及其支流水位暴涨。
中洲镇白良村正好被下帅乡、三联、水下“三面夹击”。6月17日正午,在汹涌洪水冲击下,河岸塌方,白良村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汝胜洲桥彻底消失。仅数小时后,该村的电力和通信也相继中断。这座居住着2600名村民的村庄沦为“孤岛”。
村干部挺身而出
“必须勇敢!”面对汹涌的洪水,这是白良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高唯一的信念。14时29分,在通信彻底中断前,这位有十多年党龄的三防责任人艰难涉水三公里,在中洲镇政府微信群发出一张关键的现场照片:洪流中,一栋平房几乎被吞没。
在道路、电力、通信“三断”之后,回到村委会的孔令高持续用对讲机与镇应急办联络。由于长时间工作,对讲机的电力很快就耗尽了。众人几经周折,找到充电宝为对讲机充电,只为将村内老人情况、中风患者急需药物等关键信息传递出去。
为了救援两名受困的低保户居民,孔令高还冒险横渡激流,途中险象环生。与此同时,他家的养猪场完全倒塌,数十头猪无片瓦遮身,他却无暇顾及。
白良村委会妇女主任韦远秀也在奋力与洪水赛跑。17日中午,收到镇政府的紧急通知后,她与村干部马喜年火速赶往蓝坑自然村所在的北部片区。
“快回家,躲到高层去!”面对从未经历如此险情、尚未意识到危险的村民,他们力竭声嘶地劝导。事后,中洲镇副镇长莫少聪说,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众多生命。
应急通信网守住“生命信号”
在“三断”的险境中,一条无形的“生命线”却始终顽强存在。省应急管理厅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展示着手中的对讲机:“公网中断后,就靠它了——全省部署的325个高山基站和370兆赫应急通信自组网,确保了每条村与镇、县指挥中心的信息通联。”
在“三断”的至暗时刻,正是这套覆盖全省的超短波通信网络,让孔令高手中的对讲机成为灾情信息上传下达的坚固“桥梁”。
“信息不断,灾情明了,是此次救灾的关键支撑。”莫少聪对记者说。
“孤岛”中的积极自救
失去外部联系的48小时里,白良村上下开展了一场积极的自救行动。
六名村干部被困村委会,还临时收留了三名从镇上避灾返回的群众,大家只能靠存粮熬粥度日。浑身湿透的村民前来求助,发现村干部只能用清粥果腹,有村民默默为汗透衣背的韦远秀送来了干衣。
韦远秀的“欢乐一家人”微信群中,17日发出的信息只剩下刺眼的红色感叹号。在外打工的女儿焦急询问母亲如何过夜,儿子调侃“韦主任电话关机了”之后,也逐渐担忧了起来。直到19日17时04分,韦远秀的第一条信息终于艰难地发出:“太难了,困了几天。”此时她才得知,在同样受灾严重的县城家中,半岁的孙子正在发烧,丈夫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独自应对。
洪水渐退,挑战未止。村干部们迅速投入到物资对接、道路抢通等工作中,时间概念早已模糊。直到20日晚,白良村所有受损路桥已临时抢通,整个中洲镇所幸无人伤亡。
当灯光重新亮起,与世隔绝48小时的“孤岛”记忆慢慢远去。洪水冲塌了桥梁,卷走了信号,却冲刷出基层筋骨的真实分量,连同那穿透“三断”绝境的370兆赫电波,共同构筑起一艘不沉的“方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