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永新 通讯员 许灵 刘洪洋
位于鼎湖区沙浦镇的江肇高速西江特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西江上,开通13年来,每天安全、平稳地“托举”着上万辆过往的汽车。桥梁安全、健康的背后,是江肇高速养护工程师团队的默默付出。
工程师正用无人机为大桥“体检”。 受访者供图
近日,随着无人机起飞,开启摄像,启动红外热成像和激光雷达……不到半天,江肇高速的桥梁工程师就完成了一次西江特大桥的全身“CT”体检。
“以往巡检一次要耗时2-3天,且难以保证全面覆盖。如今开机一次仅需六七个小时,就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巡检,替代人工作业量达70%-85%。”工程师肖文英介绍。
据了解,江肇高速西江特大桥全长约2.7公里,主桥长886米,大桥结构高耸,部分病害分布于桥梁高耸或隐蔽部位,巡检人员不易抵达,且现场主观判断有限,存在效率低、风险高、盲区多等病害巡检难题。实现桥梁养护的精细化,一度成为肖文英团队工作中最大的痛点、堵点。
为保障桥梁安全,实现精细化养护,江肇高速养护工程师团队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引入了无人机桥梁养护巡检系统。
随着升级换代,今年1月,江肇高速引入无人机桥梁养护巡检系统3.0版本,新版本可为无人机预设任务程序,无人机起飞后,就能按照规划好的航线对西江特大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巡检,完成任务后自动返航充电,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记者看到,系统配备的新型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及激光雷达等设备,通过北斗GMDSS系统,更能精准涵盖水中桥墩、主塔、斜拉索等高空高危区域域,清晰捕捉桥体表面裂缝、钢筋锈蚀、混凝土剥落等病害隐患,数据实时回传,每飞行一次,相当于给大桥主体做了一次精密的全身“CT”检查。
“现在能精准识别2毫米的细微裂痕,连江面桥墩、箱梁部分都能低空扫描检测,形成‘检测—分析—养护’全链条闭环。”肖文英展示检测报告介绍巡检成效。
肖文英还介绍,使用该系统不仅减少了人工巡检所需的人力、物力,还能有效减少病害漏检,有效提高了巡检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也降低了后期维修成本。未来,江肇高速将积极探索该技术在各项巡检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检测范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