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怀集再次发现恐龙足迹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刘浩辉 通讯员 王美莹 蔡嘉毅

6月1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宣称其在肇庆市怀集县取得了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这一成果为研究中国南方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及古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资料。

怀集早白垩世兽脚类足迹。 米佳霖 摄

据悉,本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韩国光州湖南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米佳霖、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博士延斯·N·拉伦萨克以及德国、英国等国学者共同完成。

怀集的恐龙足迹首次发现于2021年7月,由当时就读中学的化石爱好者倪子杰偶然发现,邢立达课题组随后考察足迹点并记录一批兽脚类恐龙脚印,将其归于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足迹类—跷脚龙足迹类组合,这个组合在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纪沉积中也有发现。

2024年4月,在韩国留学的化石爱好者米佳霖按照2021年的论文记录,前往怀集县探索。米佳霖从小学阶段就展现对古生物的热爱,得益于长期的知识的积累,他迅速在化石点附近发现了更多新暴露出来的足迹——包括一个哺乳形类足迹和一批兽脚类足迹,以及一些可能的四足动物足迹。

米佳霖此次发现的哺乳形类足迹保存非常精美,该足迹呈横向椭圆形,具有四趾,趾短而宽,趾垫圆润,末端钝圆。

其形态与巴西的切利足迹相似,归入此类。这是我国南方首次发现哺乳形类足迹。切利足迹相当多的成员形成于风成环境,而怀集的足迹则形成于湖泊或河流沉积物中,这一差异表明,哺乳形类动物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该区域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为三趾型,具有明显的爪痕,长度为9.5厘米,根据形态特征,该足迹被暂时归类为跷脚龙足迹形态型。除此之外,米佳霖还发现两枚四足类足迹,长度约45厘米,标本显示出四足动物的模式,明显不同于两足动物行迹的近乎直线特征,可能是蜥脚类恐龙所留下。

此次发现是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的首次记录,丰富了华南地区白垩纪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