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黄大桥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由市级非遗项目金易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何碧君创作的金易宝金雕画《雕刻长城》,凭借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众多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鼎湖传统工艺的肯定,更向世界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何碧君(右)创作的金易宝雕画《雕刻长城》。记者 戴福钿 摄
“当初,创作这幅作品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怀,没想到能荣获金奖。”谈及此次获奖,今年27岁的何碧君仍觉惊讶。但了解下来记者发现,这与她的努力密不可分。
据了解,金易宝制作技艺是一种以刀代笔,在精心挑选的铜板等材料表面,经推、钻、挑、扭、拉等多种工艺雕刻而成一幅幅版画。作为该非遗项目第七代传承人,何碧君自小便在父母的熏陶下,开始学习画画、雕刻等相关技艺。高中时期,她已能独自创作小型作品,大学阶段,就读设计专业的她,更是凭借精湛的版画技艺,相继获得多个奖项。
去年6月,她与父兄开始着手准备此次博览交易会的作品。“在选择个人作品主题时,我毅然选择了长城。”何碧君透露,自小学随家人到北京游玩,她便对长城有着深沉的情怀,一直希望能将家族传承下来的非遗技艺,与长城的宏伟相结合,创作一幅作品。
“定好主画面及尺寸,我在铜板上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以刀为工具,将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铜板上一点点雕刻、勾勒,一干就是大半天,雕到半夜是常有之事。”回忆创作过程,何碧君坦言并不顺利。高强度的精神集中以及枯燥的制作,一度让她产生放弃的念头。
此外,雕刻过程中,由于刀具速度过快等,容易出现铜板崩块等情况。“你看这片树丛中,有个暗绿色的阴影稍显突兀,这便是雕刻过程中的失误。”何碧君告诉记者,出现失误后,她烦恼不已,不过,很快就找到了补救办法,将其暗藏在树丛中,通过色彩调配,作为树木阴影处理。
历经数月的埋头苦干,以及数不清的推、钻、挑、扭、拉等,她终于将《雕刻长城》主画面雕刻好。后来,在鼎湖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在其表面镀覆了一层24K真金保护膜,令作品刀刻纹的金色光泽与底色形成高度反差,画面感更加突出、新颖。
今年5月底,在鼎湖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何碧君及其父兄携多幅作品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尽显匠心的细节、充满古朴典雅韵味又不失当代艺术元素的《雕刻长城》,赢得评委与观众的一致赞誉,最终斩获金奖。
“近两年,在鼎湖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我们结合现代需求,对金易宝制作技艺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了创新。未来,我将继续在创新路上努力前行,探索金雕艺术的更多可能,持续打响该非遗品牌。”何碧君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