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周键莹
在德庆县马圩镇社步村,有一间近百年历史的对联坊。坊里,祖孙三代传承家学,墨香书韵充盈;坊外,送春联、开设公益培训班、开展创作交流,免费传授书画、楹联、诗词知识,丰富乡村精神文明生活。三代人接力坚守,以接地气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了当地佳话。
冯燮涛免费教村中儿童书画、楹联知识。 受访者供图
入眼东西皆可对,萦怀今古自成联。在社步村一栋4层小楼前,记者见到这样一副对联。进入院子,只见一角设有两面涂鸦墙,上面是粉笔绘成的图画。小楼里设有培训室、创作室、展览室、图书室,每个房间里挂着多幅书画作品。培训室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图书室里,近7000册书籍供人免费阅读。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乡村文艺空间呈现在人们眼前。
“1929年,我爷爷冯焕文创办了对联坊,经由我父亲冯永烈、伯父冯永坚传承,再到如今我和大哥这一代。”对联坊负责人冯燮涛介绍,爷爷曾在私塾读书,年轻时自营镜画铺,代写书信、作对联,婚嫁添丁、入宅贺寿帮人题字贺喜。到了父亲一代继续服务乡亲,经常代店铺写招牌、代写书信。他说:“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在政府做过文书,协助政府开设识字班,教乡亲们读书识字,提升文化水平。他还与民间艺人张炎文一起,把德庆非遗蝴蝶舞改成集歌、舞于一体的舞台剧,让这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舞蹈传承了下去。”
在父子二人的努力下,对联坊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加,在马圩当地有了好口碑。2000年,冯燮涛这一代接手对联坊,开启了对联坊在新世纪文化传承、服务乡村的新一幕。
“我和爷爷、父亲一样,每年都会送春联给乡亲。其间,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有市场的,萌发了将家学变成向社会传扬的念头。”在冯燮涛看来,家乡孩子受种种条件限制,难接触、学习书画、诗联等事物,“如果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名家来讲课,把山区孩子请到课堂学习、观摩创作,对他们来说能开眼界、长见识。”
心动不如行动。恰在2019年,冯燮涛的兄长旧房子翻新,他与兄长商量并获得支持,在翻新的房子里重设对联坊。自2020年起,冯燮涛在对联坊里开设传统文化辅导班,免费教周边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书画、楹联、诗词等知识,打通了山区孩子正规学习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的“最后一公里”。至今,对联坊共开设书法(软)、硬笔书法、美术、诗联公益班19期,培训385人次,开展文学辅导、书画交流活动23场次,免费开放图书阅览590人次,接待参观来访2100多人次。
一路走来,送春联始终是对联坊的“保留节目”,仅在冯燮涛身上就已经坚持了25年,至今为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困难户和环卫工人送春联共4100多副。
对联坊的文化公益,得到了周边村民一致赞扬。都舅村村民冯富光是书画、楹联文化爱好者,多次参加对联坊的活动。“对联坊家学传承深,文化底蕴好。冯老师比较专业,经常指导我,帮我提升书法水平。”他说,受冯燮涛影响,他参加了近5年的送春联活动,“对联坊提供平台,让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很有意义。”
斌山中学七年级学生何嘉栩,在寒暑假参加了对联坊的书画培训班。“冯老师教得好,我的书法水平提高了,现在自己家的春联也是我写的。”对何嘉栩来说,坚持学习书法能磨炼心智,能静下心来学习,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2023年,对联坊被评为“广东省楹联文化传承基地”“肇庆市诗词楹联文化传承基地”,成为肇庆市首个省级楹联文化传承基地。冯燮涛告诉记者,将继续开展文化公益活动,积极配合市、县、镇文化工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助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