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永强
行走在金楼村,昔日坑洼不平的乡间小道,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闲置地块经过精心打造,化身为家门口的风景点和文化广场;充满田园风光、家风家训、本地历史故事特色的彩绘图案跃然墙上,与乡村景色巧妙融合、相映成趣;“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规划图在这里逐一变成可摸可触的实景图。
封开县南丰镇金楼村是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该村突出打造“状元文化村”。 记者 刘春林 摄
风貌之变
为改变金楼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南丰镇、驻镇工作队紧紧抓住第二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契机,选优配强工作力量,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工作队长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并统筹成立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组长、镇驻村班子及村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典型村培育工作小组,积极对接帮扶单位、设计施工团队,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任务,对照创建标准逐一“过筛子”“亮底子”,摸清现状、找准短板、提出措施,绘就一张思路清晰的发展蓝图。
对金楼村委会下圳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小组以“农房塑形”为突破口,通过“串点、连线、扩面”,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扩面的农房风貌提升格局,推动乡村环境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从“一时美”化作“长效美”。
金楼村是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出生地。在农房风貌提升过程中,金楼村突出打造“状元文化村”培育主题,结合田园风光、家风家训、本地历史故事特色等内容,将多姿多彩的创意彩绘融入农房改造。现在,金楼村村容村貌逐步实现增“颜”焕“新”,又联合开明、万寿等村串点成线形成农房风貌提升连片示范带。
南丰镇金楼村蔬菜种植基地的苹果丝瓜喜获丰收。 记者 王永强 摄
产业之变
金楼村位于南丰镇东北面,下辖6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040人,常住人口约2700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但也给撂荒地整治带来较大压力。
针对过去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措施不规范等问题,金楼村以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为切入点,成功转包6387亩林地并调整优化承包金价格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原先的多年一付改为每年一付,村集体收入由原6.387万元/年增长为24.27万元/年,增长近4倍。
驻镇工作队和村党支队积极引进广东肇庆丰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绿色无公害的羽衣甘蓝、苹果丝瓜等,打造100亩优质蔬菜种植基地项目,不仅盘活土地资源,而且为周边农户创造30个岗位,人均年增收至少2.4万元。目前,金楼村正在谋划为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建设高标准田头冷库及包装打包车间,延长、健全农业产业链,通过探索“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运营模式,带动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提高村集体收入。
2024年,金楼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上一年度的不足15万元,一举突破到超56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增长。
思想之变
谈及金楼村的变化,驻村干部童友新感慨连连:“上级的帮扶是催生金楼村蜕变的外因,村党支部的思想转变才是金楼村脱胎换骨的内在动力。”
镇党委指导金楼村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一线堡垒”作用,扭住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领头雁”这个牛鼻子,把村委“一班人”锻造成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到任后,不等不靠,下好社会参与“关键棋”,主动链接中铁二十三局签订帮扶协议,借助华电集团帮扶力量建设农渔光互补项目,向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肇庆分公司出租村委办公楼楼顶建设通信基站等,在实现资源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也从被帮扶接收转变成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县、镇开展各项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