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活化文博资源 打造文旅“顶流”——肇庆以文博力量为群众生活添彩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陈明红

晶莹剔透的东晋玻璃器、细腻亮丽的清白端石鹅、庄重威严的肇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包公文化博物馆古文化街文创集市上,一件件承载肇庆历史文脉的文物以冰箱贴的形态焕发新生。不少市民将浓缩着文明印记的文创产品收入囊中,在日常生活中品味城市的历史变迁。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围绕这一主题,肇庆各地文博单位举办系列活动,持续以文博力量,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添彩。

创新供给

多元活动点燃文博热情

5月17日上午,“5·18”国际博物馆日肇庆市主会场活动在包公文化博物馆启动。包公审案小品展演、小包讲解员大赛、博物馆文创展示等活动相继上演,让更多市民借助文博力量感受美好生活。

同日,能看能逛能玩的四会市“博物馆之夜”活动热闹上演。文艺表演、潮流文创、特色展览等多彩活动吸引不少市民结伴前来,感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其中,三吉咖啡联名钥匙扣等文创互动项目,吸引参观者争相体验。

“很难想象咖啡与博物馆联动,这是商业与文化的创新结合,让文物和博物馆真正‘活’了起来,希望以后多举办这类活动,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参观者黄泓嘉对记者说。

越来越多人打卡博物馆的背后,是肇庆各文博场馆创新能力、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肇庆结合本土特色,积极探索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打造主题鲜明的精品展览和文化活动,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大餐”。

5月16日,市博物馆与高要区金利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棹影斡波 龙跃碧浪——广东龙舟文化专题展》,让市民在龙舟文化展品中感悟团结、拼搏的力量;封开县博物馆邀请封开县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参观“记忆·消失的行业”风俗绘画图片展、侯以方教授山水画作品展,还邀请文物专家为广大藏友免费鉴宝;四会市博物馆举办《四会印记——怀旧照片物件展》《四会历史文化之恐龙化石陈列》等特色展览……一场场特色活动,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群众的“热门打卡点”。

随着近年来“夜经济”持续升温,肇庆多个博物馆还开创夜游博物馆体验,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让游客在夜间感受文化的魅力。

服务升级 让文物“活”出精彩

近年来,“高冷范”的博物馆成了文旅“顶流”。从曾经的门庭冷落,到如今的一票难求;从文化生活的可选项,升级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从单纯的历史守护者,拓展为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博物馆角色的转变,在肇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生动诠释。

以市博物馆为例,2023年国庆假期,该馆总参观人数为3万多人,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68.52%;2024年国庆假期,参观人数增长至4.7万人次,同比增长50.21%。记者了解到,该馆充分发挥博物馆职能,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推出深受师生欢迎的研学课程,开发创意文创产品,让馆藏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日前,该馆联合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鼎湖区文广旅体局、鼎湖区博物馆等多个单位开展的城乡合作项目《学语文 知历史》第六期课程顺利收官,不仅让文博资源与服务直达基层,也让博物馆与城市生活共融共生。

今年4月,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推出华南地区首个革命旧址情境化教育拓展包——《铁军大事记》,这是该馆围绕叶挺独立团建团100周年推出的主题研学项目。该项目通过“展陈+场景+任务”三维联动,打破传统红色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铁军精神。

“我们在做好文物资源保护和精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活化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发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推进流动展览、红领巾宣讲团、红色文化宣讲团下基层送文化,开展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实现群众需求和文化传播精准对接。”该馆宣教部主任刘芳介绍,该馆还计划开展改造提升工作,以更加翔实的史料、更丰富的实物和现代化手段,以声光电技术还原重要历史场景,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目前,改造提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焕发新生 擦亮文博金名片

5月15日晚,在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上,四会市博物馆凭借创新的展陈理念、丰富的社教活动和前沿的数字化探索,获授“广东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项,成为此次评选中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县(市、区)级博物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府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无数历史与文化在这里沉淀,留下了众多宝贵文化遗产。而一座座博物馆,正是这些辉煌灿烂文化的注脚,演绎了肇庆广府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持续加大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包公文化博物馆、四会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肇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截至今年4月,肇庆市备案登记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达到17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3家,非国有博物馆4家。馆藏文物藏品3万余件(套),各县(市、区)完成了博物馆全覆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踏上新台阶。我市80%以上的文物藏品收藏于国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

接下来,肇庆将立足岭南文化发祥地优势,进一步增强供给

能力、优化开放服务、拓展服务形式,把肇庆博物馆打造成为文化传承的“会客厅”、湾区文旅的“金名片”,共同推动肇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